元朝丞相脫脫聞訊率兵進剿。脫脫兵圍高郵,不準張士誠的投降請求,一定要殺光高郵全城,以警示所有反元之人。
不過脫脫被哈麻誣陷,在“剿匪”前線戰事正緊時被撤職,張士誠因此得以逃出高郵。後東山再起,他迅速占領了江南最富庶的常熟、平江(今蘇州)兩個重鎮。平江當時被稱為糧倉、衣倉、錢倉,被張士誠做了國都。之後張士誠占據湖州、杭州、諸全(諸暨),紹興、宜興、常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泗州以及濠州,其手下大將呂珍還在安豐(今安徽壽縣)殺了劉福通。
如果說張士誠不是紅巾軍係列的人,而僅是一支農民起義軍,那陳友諒則是地地道道的紅巾軍——湖北紅巾軍。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全家以打魚為生。他年輕時曾在縣衙作事。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後,湖北人徐壽輝組織了農民義軍。
徐壽輝羅田(今屬湖北)人,賣布出身,後加入白蓮教。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八月,北方白蓮教劉福通在安徽起事後,他與鐵匠鄒普勝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利用白蓮教聚眾起義,也以紅巾為號。十月,攻占蘄水(今湖北浠水),以此為都,他被擁立為帝,國號“天完”。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貧”等口號發動群眾,先後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大片地區,眾至百萬。
這時陳友諒參加了徐壽輝的天完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九月,部將倪文俊謀害徐壽輝失敗,逃奔黃州,陳友諒請命捕倪文俊。在殺了倪文俊後統領了其部眾,並因功升平章,掌握了天完實權。此後兩年繼續進行反元戰爭,攻取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地。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年號為天定。。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亮暗置伏兵,以觀看對朱元璋作戰地形為由,將徐壽輝騙至太平(今安徽當塗)附近的采石鎮,將其殺害。陳自登皇帝位,國號漢,改年號為大義,然後來攻朱元璋的應天府。
對這兩人先平誰眾人意見不一。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張士誠較弱,應先擇弱而攻。惟有劉基(字伯溫)一人,稱必須先打陳友諒。
劉伯溫是青田人(今屬浙江),是朱元璋部將胡大海於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攻下浙東地區的處州後推薦給朱元璋的。劉伯溫在元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中了進士,擔任過高安縣丞。但他秉公執法的個性和漢人的身份,讓他在二十多年的仕途上四起四落,最後棄官回鄉。他寫有《賣柑者言》,稱元朝“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壞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他看透了仕途的黑暗,隻圖隱居,不想出仕。胡大海推薦了他與葉琛和章溢三人,朱元璋即派處州總製孫炎著人去聘請。葉琛與章溢應聘而來,獨劉基不來。再去請,劉基回贈寶劍為謝,卻不肯出山。孫炎寫了數千言的信,曉以利害,逼他出山。再讓劉基的好友寫詩相勸。這樣劉基與葉琛等才到了朱元璋的麵前。朱元璋大喜,為他們建了一座禮賢館,還說“我為天下委屈四先生耳!”
劉基為朱元璋分析的形勢說,張士誠為人溫和,進取心不強。陳友諒來犯,他必不來犯。而陳友諒則驕狂,擁兵號稱百萬。如果打張士誠,他必乘機來犯。這樣兩麵受敵,形勢就可危了。
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正確意見。這時正好陳友諒率軍十萬來犯。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陳友諒攻下采石磯,還派人約張士誠一同進攻應天府。這時朱元璋軍中一片慌亂。劉基卻不慌不忙提出了誘敵深入的戰術,在龍灣(南京下關一帶)設下了伏擊圈。
朱元璋這次將應天府的兵力傾巢而出。果然不出劉基所料,張士誠胸無大誌,沒有乘機夾攻應天府。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跟陳友諒是老相識,朱元璋派康茂才去陳友諒處誘降,獻應天府城防圖,說開著城門接應陳友諒。陳友諒上當,進兵到南京下關後陷入朱元璋軍的伏擊圈。陳友諒軍敗,被俘七千人,損失戰船百餘艘。之後,朱元璋軍反攻,奪回失地。陳友諒勢力退回湖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陽湖以20萬軍迎戰陳友諒60萬軍,大戰36天,陳友諒大敗,中箭而死,陳友諒兒子率部投降。第二年,朱元璋再戰張士誠,於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攻下平江。至此,朱元璋統一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