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阜陽)起義。江淮各地紛紛響應。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有位地主叫郭子興,他信奉白蓮教,並加入了白蓮教會。接到劉福通起義的指令,他散發家財,與農民孫德崖等率眾起義,於次年攻克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起義者用紅巾裹頭,被稱為紅巾軍,一時聲勢浩大。這時,朱元璋兒時的朋友湯和來信,邀請朱元璋一同去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朱元璋本來還有些猶豫,但師兄告訴他,此信泄密了,有人正要去官府告他。一聽這話,朱元璋放下盂缽就投奔郭子興而去。
朱元璋開始作步卒,後調作郭子興的親兵。因粗通文墨,在農民軍中就很突出了,不久就成了親兵的九夫長。朱元璋打仗身先士卒,得了賞賜分給大家,在部隊贏得了好名聲。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將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還給他起名元璋,字國瑞。有了這個地位之後,他回家鄉募兵,少時朋友徐達等都來參軍,得七百人,郭子興就升他為鎮撫。
不久,朱元璋發現在濠州城內無法成大事,因為掣肘的事太多。城中紅巾軍有元帥五人,郭子興為一派,其他四人為一派。朱元璋感到與這些人在一起難成大事,便要求去定遠發展。為了不讓郭子興對自己有疑心,他將所部七百餘人全交給郭子興,隻要求帶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去開辟新根據地。郭子興同意了。
朱元璋在進軍定遠途中,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有了近四千人的隊伍,他夜襲攻破定遠橫澗山山寨,受元軍驅使的山大王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七萬降眾中挑選了精壯漢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今安徽滁州市)。由此,朱元璋有了自己獨立的武裝。
進軍滁州途中,定遠人李善長求見。朱元璋問他,四方戰火何時能平息。”《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長傳》說,李善長侃侃而談:“秦亂,漢高起布衣,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而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他的意思說,朱元璋雖為布衣,也可效法於近似布衣的漢高祖劉邦。他說朱元璋出生地與劉邦的故鄉沛縣(今江蘇省沛縣)不遠,一脈相承,隻要按劉邦的做法去做,一定成為皇帝。聽了這話,朱元璋有了稱帝的雄心。李善長也從此成了朱元璋重要的謀臣。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秋,朱元璋攻下滁州。郭子興率軍一萬從泗州(今江蘇淮安市盱眙縣)前來會合。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朱元璋讓湯和率軍一支攻和州(今安徽和縣)得手,郭子興就命朱元璋管理和州。同年三月,郭子興病近,劉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建立韓宋帝國,立白蓮教故教主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稱帝,稱小明王,自稱宰相。他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郭子興的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一生三個關鍵點
和州在長江北岸。要發展就要打過長江去,占據江南富庶之地。李善長提議要打過長江去。更聰明的是,他事先準備好禁止士兵燒殺擄掠的榜文。這時恰有巢湖水軍頭目俞通海來投誠,朱元璋收編其水軍得船千艘。同年六月,紅巾軍戰船駛向江南。先攻取牛渚(在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北)、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太平(今安徽當塗),至八九月間,紅巾軍包圍了江南重鎮集慶(今南京)。紅巾軍對元守軍發起攻擊,但沒有成功,都元帥郭天敘和右副元帥張天佑均戰死。朱元璋成了這支紅巾軍最高指揮官。第二年三月,朱元璋親率大軍,再攻集慶,他從太平水陸並進展開攻擊,於三月初十破集慶城,第二天改集慶路為應天府。這時李善長張貼了布告,禁止將士殺戮,安定了民心。由此朱元璋軍隊養成了一個習慣,破城之後不殺戮,此舉深得民心。
占據了應天府的朱元璋麵臨一個更廣寬的天地。
朱元璋一生的成功經曆過三個關鍵點: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占集慶。由此他開辟江南富庶的根據地,建立了稱雄的基礎。之後他采用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計經營好了他的根據地。他率將士十萬克婺州(今金華),俘元將帖木烈思等,設浙東行省。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他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貴池)、諸暨(今屬浙江)、處州(今麗水)等地,遂西與長江中遊漢政權陳友諒轄區相鄰。
現在他就麵臨著一生中的第二個關鍵點:如何消滅張士誠和陳友諒。全國當時基本態勢是,長江上遊為陳友諒,中遊為朱元璋,下遊為張士誠,朱元璋夾在中間。
張士誠,小字九四,元末泰州白駒場(今江蘇鹽城市大豐西南白駒)人。從小他就在當地鹽場做幫閑記賬一類雜差。鹽鐵當時都是官營的,他頗能損公肥私。他憑關係讓三個弟弟幹上操舟運鹽的營生,順便還走私販鹽。由於私鹽利潤豐厚,他手中就很寬裕。有了錢的張士誠輕財好施,為人寬厚,禮待讀書人,在當地很有人緣。本來日子就可以這樣過下去了,但鹽場一個弓手(相當於現在的保安)丘義沒事就辱罵張士誠兄弟,惹得張氏兄弟十分惱怒。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年夏天,張士誠和他三個弟弟以及鹽工李伯升等十八人,衝進鹽場守備室,把弓手丘義亂刀剁死,然後懷著仇富心理,又放火燒掉不少大宅院。當時鹽場工受元朝壓迫生活極其艱辛,見有人挑頭起事,紛紛加入。眾人共推張士誠為主,聚起百人,湧入了泰州。接著,他破興化後占領重鎮高郵。張士誠便自稱“誠王”,國號“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