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繼位,是為元世祖,他封旭烈兀為伊利汗,建立伊利汗國,地域在今天的伊朗、土耳其東部、阿富汗西部及土庫曼斯坦南部,為元朝的一個宗藩國。
忽必烈建大都
由本節開始,我們回歸主題,探討元朝衰亡的原因。我們說,元朝衰亡的種子,是由元世祖忽必烈種下的。
其實,元朝本來是可以更強盛更持久的,但曆史有時候卻因偶然的一個事件而改變了其前進的方向。忽必烈在與弟弟打內戰時,有一件事對他刺激很大,由此導致了他對漢人的不信任,進而造成了元朝滅亡的兩個原因——民族歧視政策和經濟管理不善。這件事就是中原漢將李璃的叛變。
李璃的父親李全是山東紅襖軍的首領。李全在蒙軍到來時,投降了蒙軍,蒙軍很信任他,封他為世侯,坐鎮中原。李全去世後,李璃世襲其父職位。在蒙古內亂時,忽必烈的主要兵力集中用於北方,李璃乘機叛蒙降宋。忽必烈聞訊大怒,調集蒙軍和漢軍世侯圍剿,兩個月平息李璃叛亂,殺了李璃。由此,忽必烈有了對漢人的嚴重不信任感。他當即頒下詔書:“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製。”這為元朝對漢人的政治歧視埋下了不好的伏筆。
忽必烈下令漢軍世侯都要交出兵權。在中央中樞機關,也開始清除漢人,起用色目人,即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各族人來替代漢人。
這時,忽必烈想起了建都的問題。他感到自己的上都開平太偏,不利於對中原的統治。大臣霸突魯奏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元史·世祖紀一》)。 ”謀士郝經亦說:“燕都東控遼碣,西連三晉,背負關嶺,瞰臨河朔,南麵以蒞天下(《元史·世祖紀一》)。”忽必烈遂決意建都燕京(今北京)。
原金國的燕京在戰火中已焚燒殆盡,忽必烈決定放棄舊燕京城,改以其東北的依傍著高粱河水係的舊金太寧宮為中心,建築新都,亦名中都,原金中都城則稱南城、舊城。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按照漢族封建王朝的傳統,不再稱“大汗”,而稱皇帝,再一改蒙古國不建立年號的做法,再根據漢族古文獻《易經》中“乾元之義”,定國號為大元,次年(公元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忽必烈滅宋,完成南北統一,大都成為元朝國都。北京由此從一個軍事重鎮、局部地區的政治中心變成了全國政治中心。忽必烈也走出了上都,到達了大都,成為了一個疆跨亞歐的帝國的統治者。
第四節 全身而退 憂鬱而死
征南失敗多
元朝進入大都後,開始走向衰亡。
元朝在遷入大都後三年,滅了南宋。此段曆史詳見本書第十二章《仍舊是趙家天子——南宋》。然後元朝仍不斷向南進行軍事擴張。
元朝進行了中國曆史上空前的海外征服活動。
先是攻打日本。還是在成吉思汗時,蒙軍就數次攻入高麗,迫使高麗國王稱臣。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蒙軍一萬五千人從高麗出發征日本。登陸後因後援不足,隻能撤回。回師途中遇大風,損失慘重。滅宋後第一年,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元朝再出動十萬餘人,兵船九千艘,從高麗和浙東分兩路啟航征日。登陸後兩路大軍舉棋不定,遇到台風,船舶損壞,元軍將領擇好船逃回國內,餘下軍隊被日本人消滅。至元二十年,元世祖忽必烈不甘心,想再發大量民夫造船準備征日,但遭到極大反對,隻好作罷。
再攻占城(今越南南方)。宋滅亡後,占城與許多海外番國對元表示臣服。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元在占城設占城行省,作為遠征海外諸國的基地。占城不服,扣留元朝使臣。忽必烈聞訊,命水師出征占城。但遭到占城人民抵抗,元軍被迫撤軍。
三戰爪哇(今印度尼西亞)。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忽必烈出動數千元軍,從泉州啟航遠征爪哇。但被爪哇駙馬擊敗而回。
幾次遠征,沒有成果,卻讓國內人民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經濟上的外行
元朝是一個由馬背上的民族組成的國家政權。元朝統治者的個性就是掠奪和戰爭。但戰爭是要經濟來支撐的。如果在戰爭中掠奪不到足夠的財物,就要靠國內的經濟來為戰爭輸血。然而元朝卻沒有人真正懂經濟建設和經濟管理。元朝統治者除了壓榨百姓外,對經濟工作顯出了高度的外行,致使財政最後不能支撐王朝的運轉。
元太宗窩闊台接受過中書令(丞相)耶律楚材的建議,對全國進行戶口普查,在中原地區按戶征稅。太宗開設十路課稅所,負責漢地稅賦。
元世祖稱帝前多用漢人,因李璃叛亂,改用色目人。這時回回人(也屬色目)阿合馬稱自己會聚財理財,便被忽必烈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