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父親蘆芒的畫集王小鷹(3 / 3)

與父親的木刻版畫相比,我更喜歡他那些在激戰間隙、行軍途中和尋常日子裏即興作下的素描。靈動的筆觸、鮮活的形象,更率直更性情,水淋淋是從生活的海洋中掬起的。那一幅陳毅將軍的畫像惟妙惟肖,特別是畫出了陳毅將軍大敵當前卻胸中自有百萬雄兵的安詳自若的神態。這幅畫像作於皖南事變之後,當時陳毅將軍剛就任新四軍代軍長。畫像在報上刊登出來,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新四軍指戰員與革命群眾的鬥誌。其他如“陳毅粟裕同誌在指揮部研究開辟根據地計劃”、“皖南教導隊的政治課”、“敵後大生產”、“長征幹部給文藝工作者上課”、“敵後兵工廠”、“反掃蕩戰鬥動員”、“前方醫院”、“各界人民參議會”、“土改鬥惡霸地主”、“解放區勞模大會”、“渡江支前民工一家”等,革命根據地方方麵麵的生活幾乎無一遺漏地在父親筆下栩栩如生地描畫出來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於1945年的那幅“解放兩淮重鎮淮安城”,畫麵也隻有15公分×12公分大小,黑壓壓的古城門緩緩地打開了,老百姓簞食壺漿,歡笑著簇擁著來迎接子弟兵進城。此前攻打淮安城時,父親參加了“敢死隊”,和戰士們一起衝鋒陷陣,冒著槍林彈雨,奮勇登上了淮安城頭。此刻,硝煙尚未散盡,父親顧不得抹去額上的汗珠,就坐在城頭廢墟上,掏出畫筆刷刷地畫開了,畫下了這淮安人民熱烈歡迎子弟兵進城的盛況。

父親的素描中有許多肖像,父親善於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個人的身份特征與性格特點,如“老遊擊隊員”、“新四軍戰士”、“小號手”、“蘇北小丫”、“貧農女娃”、“貧協委員”、“船老大”、“兒童團員”、“房東大娘”、“支前婦女擔架隊隊長”等,其中有一張“烽火中誕生的小鷹”,畫的便是一歲半時的我。人在三歲以前有沒有記憶?然而我看到這幅肖像,便依稀記起了那清粼粼的射陽河,我在河邊的蒿草棚中出生,那時正值國民黨大舉進攻解放區,形勢危急,母親生下我後得了傷寒症不省人事,父親星夜騎著馬沿著河灘追尋我們母女倆的蹤影……父親畫這幅“小鷹”時已是一年半之後,局勢已漸漸好轉,“小鷹”回到了父母身邊,部隊馬上就要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小鷹”一定感受到了爸爸媽媽們迎接勝利的喜悅之情,所以她不吵也不鬧,很乖很安詳。

父親除了作畫、刻木刻,還做雕塑,畫集中選登了兩幅父親雕塑的照片,一幅是父親設計並雕塑的“淮北解放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另一幅是戰鬥英雄林茂成的頭像。父親是奉張愛萍將軍之命參加設計修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工作的,父親親自參加了反“掃蕩”戰鬥,親眼目睹戰友們壯烈犧牲,他懷著滿腔悲憤和不盡的哀思進行藝術創作,從設計到鑄澆、施工……他都親自參加,和那些木工、澆鑄工、石匠同住一個草棚,同吃一鍋糙米飯,雕像豎起來了,他和工人們抱頭痛哭,又開懷大笑!

父親的這些誕生於戰爭年代的作品,技法純淨而精到,沒有絲毫矯揉造作讒諂媚俗之態,也沒有半點遮遮掩掩追名逐利之心,故而我以為它們是當之無愧可稱作為藝術的。

父親畫集的後半部1/3的篇幅,收集了他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的國畫作品近40幅,這些作品中絕大部分畫的是牛,在父親有生之年的最後幾年中,他畫的牛已經饒有名氣了,求索者已是絡繹不絕。

父親畫牛起始於抗戰時期,那些描寫根據地軍民生產勞動的畫麵中,就多次出現耕牛的形象。父親解放後改行成了詩人,詩畫同源,他並未擱下畫筆,隻是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喜好作中國傳統水墨畫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父親從“牛棚”出來,便情有獨鍾畫牛了,那以後直至父親去世的十多年中,父親幾乎天天畫牛,那牛在他筆下越來越具神韻,憨態畢現,呼之欲出。這現象很值得探究和尋思,我想,這應是父親曆經了塵世間的榮辱升降、世態炎涼之後所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吧!父親最後幾年畫的牛,筆觸更趨簡潔,墨韻更趨渾厚,意境淳樸明朗幾近透明。可惜天不假人壽啊!倘若老天再給父親幾年時光,我相信父親的畫作會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