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展出的手稿、日記、書信、照片、著作版本以及早期發表的詩文中,反映了詩人一生所經曆的人生道路與曲折的創作生涯。
王辛笛祖籍江蘇淮安,1912年生於天津,原名王馨迪。中學時代即開始在《大公報》等處發表作品,筆名一民、心笛、華緣等。1913年進北京清華大學讀外文係,畢業後,193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英文係。1939年回國後任上海光華、暨南大學教授。1941年冬轉入銀行界工作,仍多方支持進步愛國的文化工作。20世紀40年代兼任《美國文學叢書》、《中國新詩》編委,與詩友以《中國新詩》、《詩創造》雜誌為園地,開展創作活動,並形成在中國現代詩歌運動中獨特風格的“九葉詩人流派”。建國後,王辛笛重操詩筆,新作源源問世。先後以中國作協名譽會員、國際筆會上海中心理事等身份多次出訪美國、新加坡等地,廣泛開展國際詩歌交流活動。
詩人王辛笛生平著作等身,先後出版有詩集《珠貝集》、《手掌集》、《辛笛詩稿》,以及新編的《聽水吟》等10種,另有散文集《夜讀、偶記》與譯作、校譯等若幹種。
為期十天展覽,凡參觀者無不反映這次展覽辦得好,不僅資料豐富、版本齊全,尤其早期發表的刊物,如《國聞周報》、《文藝複興》、《清華暑期周刊》、《民歌》、《綠洲》、《人生與文學》、《水墨》等10餘種,這些罕見的刊物已極為珍貴了。巴金弟弟李濟生說,上圖豐富的館藏真讓人大飽眼福。展覽結束後,有一天我去華東醫院看望杜宣,向他報告這次辛笛展覽辦得很成功。他聽了很高興,並說,很遺憾,我因病未能出席,特寫了信向他祝賀。我即告訴他,這封信也已與其他文化老人信劄,一並捐贈了。杜老笑著說,這麼快就到你的手中了,然後他從病床下來坐在沙發上。這天他精神特別好,笑著對我說,我給你講講他的故事:王辛笛出生在一個資產階級家庭,新中國成立後,他在美國銀行還有一筆存款,這是他父親留給他的。而他一心想擺脫這頂資產階級帽子,認為新中國成立後要靠自食其力養家活口,做一個無產階級。因此他決心把20萬美金捐獻,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你看他當時思想多麼高尚,20萬美金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當我們知道這一消息後,大家都為他愛國之情而感動。還有辛笛為人寬和,記得有一次我們要接待外賓,他特地定做了一套西裝,衣服送來後,他也沒有試穿,第二天穿著這套西裝,我們見了,覺得緊繃繃的很不合身,我就對他說,這衣服不能穿,你應該向他們提出。他卻回答,不要麻煩人家,能穿也就算了。你想這人不是太好戶頭了。事後也算幸運,這家製服店發現衣服搞錯了,把他的一套重新調換。這件張冠李戴的故事,現在知道的人已不多了。這位好好先生,好事很多。辛笛家在當時來講,經濟還比較寬裕,但他從不擺闊,自己非常節儉,在我的記憶中,他常年騎著一輛老坦克上下班,一直到退休。朋友中哪個有難,他會樂意相助,據說他們有一次大概去新疆開會,原先講好返回車票由對方報銷,後來返程票要各人自己負擔,這下很多人為囊中空空而著急,王辛笛見此情景做出一個明快決定,他對大家說,誰有難處請來我處領取路費,果然有不少人在他的幫助下高興而歸。可是待大家走完後,他一人還在那裏默默坐著,有人發現後問他,才知他自己已身無分文了。這事你能想象得到嗎?而他確確實實是這樣做的。我很欣賞他的詩作,更欽佩他的為人,所以我非常敬重他。至今回憶起當時杜老與我有聲有色的描繪王辛笛的情景,我還記憶猶新。
如今二位老人在2004年都相繼乘鶴仙逝,他們倆雖經曆不同,但同樣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地和崇高的品德,他們的人格魅力,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