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詩人王辛笛的人格魅力蕭斌如(2 / 3)

有人問我,你一直去辛笛老家已有好幾年了,他有否表示要向上圖捐贈一些東西。我沒有回答,一笑了之。因我去他家見到的就是二位老人,聽說他與小女兒王聖思住在一起,她是華東師大中文係教授,工作很忙,所以幾年下來,我一直沒有與她見過麵。一次偶然見到她先生在,他是一位醫生,由他照顧二老的生活起居。麵對這種狀況,我怎麼能向老人提出要東西,他已無力尋找舊時的手稿資料,故下決心不能開口,隻有耐心等待。終於有一天,我去他家時,辛笛老從坐椅上起身,打開書櫃從中取出一本藍色線裝本給我看,封麵上題為《封題寄遠》。我翻開一看,隻見上麵是端正、清晰小楷寫的詩作,見之無比高興,連連稱讚他的毛筆字寫得秀氣。高興之際,我竟脫口而說,這本手稿你能捐給上圖嗎?辛笛老回答:“這是我唯一留下的一本手稿,其中所抄錄一些詩作,是準備送給一位香港素未謀麵的知心讀者,她一直愛讀我的以往詩作,故特抄錄在空白線裝本上予以相贈,以作紀念。後因故未能送出而留下來了,近來有北京等單位都來向我要手稿,讓我考慮考慮好嗎!”我連忙說,不著急,以後再講吧!盡管他當時沒有表態捐贈,但我心中還是欣慰,至少老人已開始在考慮了,否則他今天也不會拿出來讓我看的。

也許我與老人交往較多,也掌握老人的心態,你不能要求他們做什麼,或急於索取他們手中心愛之物,否則將適得其反,從此一無所獲,這是我深有體會的。例如:我與施蟄存先生於20世紀70年代相交,彼此建立了“師生”般友誼,可以說他是我事業發展上的引路人。1992年我籌建“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曾希望他能捐贈一些手稿。當時我很有信心,以為他會與往常一樣支持的,可是他沒有。卻對我說:“你不要性急,你的工作我一定會支持,待以後再講吧。”我知道他的脾氣,從此去他家,我就不提此事,他也似乎忘了此事。有時去他會問,最近在忙什麼。我也老實告訴他,去了北京、四川等地,訪問了不少人很有收獲。他聽了說:“你真有本事,可要當心身體,你也是上了年紀的人,不要太賣命了。”親切關懷的話語使我非常感動,可他就是不提自己的。直到1997年我突然接到他的來信,信中說《唐詩百話》手稿已從出版社取回來了,稿子有900多頁,很重,囑我派人去取。我看了信後既興奮又感激。這時我才想起他曾經對我說過,放在你們那裏的手稿一定要有“分量”的或代表作,能具有保存價值的,這樣才會顯示手稿館的特色和精品。今天我才真正領悟到當時施先生與我一番談話的含義,如今這部光輝燦爛的《唐詩百話》已展示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我們的工作是在向對方索取財富,尤其是對老人,要他把多年珍藏心愛之物獻給國家,總有一個心理過程,要體諒他們的心情,隻要耐心、再耐心!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的。

長達七年之久,終於帶來了喜訊,那是2002年春節,我去辛笛老家中拜年,他們全家人都在,我們稍聊了一會,隻見聖思喜滋滋地對我說:“承你多年來看望我的父母,非常感謝,由於你的真誠之心也感動了我們全家,父親已決定將這本線裝本小楷詩作手稿作為捐贈。還有‘文化大革命’中被抄走的不少詩稿、書信之物,後雖有歸還但所存無幾。今年暑假我會盡力搜查一遍,定會使你滿意。”她的一番話,使我感動不已,我知道她曾經動過手術,不能過於勞累,今天能這樣承諾,太出乎我的意料。從此我經常與王聖思聯係,有時她來電告知,找到了不少名人書信。有時我去她家,見她汗流浹背,兩手沾滿灰塵,笑嘻嘻地告訴我,又找到了寶貝。見她如此認真的翻箱倒櫃一一搜查,對一個有病之人是多麼不容易啊!在她的努力下,使上圖獲得了一筆豐富的收藏。

2002年9月由上海圖書館、上海作家協會和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聯合舉辦“詩人王辛笛創作生涯展”在上海圖書館舉行。開幕式那天,90高齡的王辛笛精神矍鑠,顯得非常高興。他由愛女王聖思教授推著輪椅進入展覽廳,與文壇新老朋友握手致意。此時全場一片鼓掌聲。大家仰慕著這位文壇“詩翁”。開幕式上,上海圖書館和作協的領導親切祝賀其90華誕,分別介紹了這次向上圖捐贈情況,對王辛笛高尚品德給予高度的評價。老作家賈植芳更是即席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中國作協主席99高齡的巴金與辛笛相交半個世紀,友情甚篤,他因病未能到會,特送來了大花籃以致祝賀。還有因病不能前來的老友臧克家、杜宣、黃裳等亦致信祝賀。王辛笛作了答詞,表示要“繼續努力,生命不息、創作不止”。同時隆重地舉行了捐贈儀式,將其僅有的珍貴手稿、書信、條幅、照片、著作以及早期發表的詩文刊物等200餘件,息數捐贈給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當上圖館長向老詩人頒發捐贈證書時,他激動地說:“這次我將手稿與文化名人、友人的部分書信等捐贈給上圖,使這些資料藏於社會為人所用,也算表達我的一點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