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斯赫維寧根戰役。
加巴德沙洲海戰戰敗後,荷蘭完全失去了英吉利海峽的製海權,其海岸受到英國海軍的嚴密封鎖,經濟一度陷入癱瘓。為了挽回敗局,荷蘭老將特羅普決定進行一次“敢死”式的決戰,他重新擴充軍隊,於英國海軍戰於斯赫維寧根海麵。8月10日戰鬥正式開始荷蘭海軍擁有戰艦106艘(其中特羅普指揮82艘,德·奈特指揮24艘),英國擁有戰艦100艘(蒙克指揮)。戰鬥從早晨7點一直持續到晚上8點,戰況十分激烈。特羅普中途中彈身亡,荷蘭人士氣大為受挫,25名艦長臨陣脫逃。這次海戰以荷蘭的慘敗告終,荷軍損失了15艘戰艦,傷亡4000多人,而英軍僅損失了2艘軍艦,傷亡1000多人。斯赫維寧根海戰以後,荷蘭艦隊元氣大傷。英國對荷蘭實行絞殺式封鎖。多佛爾海峽和北海戰區再無大戰。
(二)地中海戰區
這一戰區的戰鬥從戰略層麵觀之,對戰爭影響不大。
荷蘭集結了強大的艦隊,始終保持著對英國的優勢:範·蓋倫指揮的荷蘭艦隊有14艘戰艦組成,每艦配備26~30門火炮,另外還有22艘武裝商船作為增援。英國艦隊有15艘戰艦,每艦配備30~54門火炮,但英國艦隊分為兩部分,分別部署在地中海東部的裏窩那和厄爾巴島。這就給了荷蘭艦隊分而殲之的契機:荷蘭艦隊司令範·蓋倫巧妙集中兵力插入英國兩支分艦隊之間,切斷他們的相互聯係,造成了局部優勢。1652年8月28日,部署在厄爾巴島的英國分艦隊主動出擊與優勢的荷蘭艦隊交戰,遭受重大損失。荷蘭軍隊繼而封鎖裏窩那長達6個月。1653年3月13日,裏窩那海戰爆發。範·蓋倫誘出部署於裏窩那的英國海軍並予致命的打擊——除了一艘脫逃外,其餘的全被擊沉或俘虜。荷蘭海軍雖然在此役中大獲全勝,但優秀的統帥範·蓋倫於激戰中陣亡。戰後,英殘艦撤出地中海,荷蘭海軍控製了此戰區的製海權。盡管荷蘭海軍在地中海得到了製海權,然而對於整個戰爭的發展卻是於事無補的。在英國海軍絞殺式的封鎖之下,荷蘭經濟最薄弱的一麵——過度依賴對外貿易,很快就暴露出來了。史料中記載當年阿姆斯特丹街道上雜草叢生,乞丐遍地,將近1500所房屋無人居住。封鎖幾乎使得荷蘭處於一種民窮財盡的窘境,於是荷蘭被迫與英國進行和談。
1654年4月15日兩國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根據和約,荷蘭承認英國在東印度群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同意支付27萬英鎊的賠款,同意在英國水域向英國船隻敬禮,並割讓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那島。
第一次英荷戰爭以英國的勝利告終。英國勝利之因固然離不開對方戰略部署的失當——在次要戰區集中優勢兵力,忽略了生死攸關的多佛爾海峽和北海戰區,但更為重要的是英國擁有雄厚的工業實力——能夠迅速補充戰力、戰略指導思想的正確和其海軍的裝備、數量、火力乃至戰術水平都要優於荷蘭等很多原因所導致的。
三、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在英國斯圖亞特王朝複辟時期。
1660年查理一世之嗣查理二世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王朝殘餘勢力的妥協下回到英國,被立為國王。查理二世登上英王寶座不久就授予英國海軍為“皇家海軍”的稱號,並任命他的弟弟詹姆士·約克公爵為最高指揮官。新的更為苛刻的《航海條例》頒布,英國在海外向荷蘭殖民地展開了新的攻勢。然而此時的英國海軍實力已今非昔比了: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時期對內鎮壓反對勢力,對外遠征愛爾蘭、蘇格蘭,並與西班牙進行戰爭,使得國家背負200萬鎊的債務。至1660年,由於政界和軍界的腐敗,欠外債達100萬鎊。全年海軍撥款僅及海軍預算的三分之二,造成船隻破舊失修,兵士匱薪,士氣低落,海軍戰鬥力已遠遠不如從前。
查理二世任命詹姆士·約克為最高指揮官
荷蘭在第一次英荷戰爭戰敗後,對於《航海條例》如芒在背,臥薪嚐膽一直尋求著重奪製海權的時機。此時,德·奈特海軍上將在老將特羅普陣亡之後繼任成為荷蘭海軍統帥,他勵精圖治,改組海軍。並重整了海軍的戰略思想:即認識到單憑護航商船是無法擊敗英國的。隻有改變這種被動戰略,拋開商船,以海軍主力尋求與英國艦隊決戰的機會,奪取製海權,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荷蘭加緊了建造大型戰艦的步伐。到了1664年,海軍已擁有103艘大型戰艦,火炮4869門,官兵21631人。自從英國采用戰列線戰術後,其他國家的海軍也競相仿效。在荷蘭最早提出運用這一戰術思想的可能是荷蘭的老將特羅普。不過,真正大膽運用這種戰術則是在第二次英荷戰爭中。
英國的挑釁使得荷蘭覓到了複仇的良機:1664年4月,一支英國海軍遠征隊占領了荷蘭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並將其重新命名為紐約。1663年,英國得寸進尺,組織“皇家非洲公司”開始進攻荷蘭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並於1664年占領,企圖從荷蘭人手中奪取一本萬利的象牙、奴隸和黃金貿易。忍無可忍的荷蘭艦隊開始采取行動:1664年8月,德·奈特率領8艘戰艦收複了被英國占領的原荷屬西非據點;1665年2月22日,荷蘭正式向英國宣戰,第二次英荷戰爭於是爆發了。
第二次英荷戰爭期間,海戰的次數雖然大幅度減少,但規模更大了。雙方主要是以海軍主力決戰的形式、力圖按照戰列線戰術作戰來奪取製海權。由於炮火的改進和射程以及殺傷力的提高,使得雙方在海戰中的損失大大提高。戰場主要是在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地區,戰爭進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665年6月~12月)
1.階段特點:英國海軍占據優勢。
英荷兩國宣戰後,並未立即投入戰鬥。主要原因是當時處於冬季,天氣條件不利於海戰,故直到春季來臨後才正式交戰。
2.主要海戰:洛斯托夫特海戰。
1665年6月13日,英荷雙方艦隊在英格蘭東海岸外的洛斯托夫特展開海戰。荷蘭方麵由於德·奈特遠征非洲未能來得及返回而由沃森納爾和奧布丹指揮,大約有戰艦103艘,11艘縱火以及7艘通訊船,合計4900門炮,2.1萬人。英國方麵艦隊總司令是查理二世的兄弟詹姆士·約克公爵,擁有戰艦109艘,其中50門至90門火炮的戰列艦為35艘,武裝商船21艘,縱火船21艘,以及小型船隻7艘,合計4200門炮,2.2萬人。但英國海軍在艦艇大小與火炮威力麵還是要優於荷蘭海軍。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荷蘭處於有力的順風位置,但指揮係統未能掌握時機主動攻擊(推測可能是指揮高層的不協調性所致)。等到風向改變之後,荷蘭艦艇才頂風攻擊。雙方列陣齊射不久,隊形就開始散亂,繼而轉入混戰。在激戰中,荷蘭旗艦“伊恩德納赫特”號被擊中彈藥庫,發生爆炸,兩位艦隊指揮官沃森納爾和奧布丹雙雙陣亡。旗艦上409人有5人獲救。之後,荷蘭巨艦“奧蘭奇”號遭俘虜,被焚毀。荷蘭船隻紛紛潰逃,損失慘重:至少17艘戰艦、3名海軍上將以及兵士4000多人。英國方麵僅損失了2艘戰艦和800名水兵。荷蘭人指揮係統的失誤以及旗艦的過早損失給了英國獲勝的機會。
荷蘭旗艦發生爆炸
洛斯托夫特海戰後,英國艦隊向北歐進發,企圖俘虜停在挪威卑爾根港內的70艘荷蘭商船,但被荷蘭人擊退。1665年8月6日,德·奈特返回荷蘭,臨危受命統率全國海軍。他率領荷蘭艦隊駛往挪威,護航停在卑爾根港內的商船隊回國,其中僅有10艘因為風浪掉隊而為英國海軍俘獲。
1665年的下半年,德·奈特依靠出色的指揮藝術,遊弋於英吉利海峽、巡邏於泰晤士河口外,有效地保護了荷蘭的對外海上貿易。但是英國的戰略優勢地位仍然存在,荷蘭僅僅是處於隻能維護交通線的被動態勢。
(二)第二階段(1665年12月~1666年9月)
1.階段特點:戰爭的擴大與戰略相持。
經過冬季的休戰之後,春夏之交雙方又恢複了戰鬥,但此時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肆虐於14~15世紀的黑死病(即鼠疫)在1664~1665年間又卷土重來,再度侵入英國。半年內由倫敦的西區擴及東區。從1665年5月至9月,倫敦死亡人數由43人迅速發展到31159人,增加了724倍。黑死病夏季發作,9月後開始流行,死亡人數劇增。倫敦人口的四分之一、約10萬人死於這場災難。這使得英國國內一片混亂。
英國再次發生鼠疫
1661年1月,荷蘭又先後同法國、丹麥結成反英同盟。法、丹兩國開始向荷蘭提供各種援助。盡管法國並未積極參戰,但也迫使英國艦隊撥出20艘戰艦應付,使得英國海軍的總體實力受到削弱。如此一來,英國的戰略優勢逐漸喪失。
這一階段,僅僅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雙方連續展開了五次海戰。激烈程度空前,雙方互有勝負,可以說是一場實力的拉鋸。
2.主要海戰:
(1)四日海戰。
1666年6月11日,德·奈特率領擁有84艘戰艦、4600門大炮和2.2萬名官兵的艦隊出海。據說這是整個冬季荷蘭花費了1100萬荷蘭盾才得以組建的。蒙克(當時他已經是阿爾比馬比爾公爵了)率78艘戰艦、4500門火炮、2.1萬官兵的英國艦隊迎戰。戰前由於情報工作方麵的失誤,使得英國深信法國艦隊前來挑釁,於是派魯珀特親王率20艘戰艦前去截擊。僅給蒙克留下三分之二的力量,作為支援魯珀特親王的預備隊。但意想不到的是蒙克艦隊迎頭撞上了荷蘭的主力艦隊,於是激烈的戰鬥就無可避免了。第一天的激戰中,荷蘭艦隊憑借數量上的優勢,不但搶占了上風,更是漸漸包圍了蒙克艦隊,給了處於逆風狀態的英國艦隊以沉重的打擊,但戰鬥的持續沒有使得荷蘭艦隊保住勝果,戰至黃昏,雙方各損失了幾艘戰艦。英國的“綏夫蒂秀爾”號遭到俘虜,艦隊司令貝克利陣亡。英艦“亨利”號重傷,仍在頑強戰鬥。荷蘭的先遣艦隊司令艾弗森被流炮擊中,陣亡。
第二天,英國艦隊首先發難。荷蘭後衛艦隊想要搶占上風,結果引起陣形混亂,但英國艦隊由於數量上屈居劣勢,無法抓住戰機打擊荷方,故雙方仍未打破僵持之局。到第三天為止,英國方麵僅剩下30艘戰艦擁有戰力,蒙克被迫西撤。英國先頭艦隊旗艦“皇家親王”號(又譯“太子”號,是英國參戰的最大一艘戰列艦,擁有90門火炮)被荷蘭艦隊包圍擱淺,艦隊司令阿伊斯秋投降,該艦被荷蘭人焚毀。但到這一天,戰局又發生了變化:先前被派去截擊法國艦隊的魯珀特親王艦隊由於沒有找到法國艦隊蹤影,遂返航,與蒙克艦隊殘部會合。
英國艦隊司令投降,艦船被焚毀
6月14日清晨,雙方展開決戰。英國艦隊中先頭艦隊由於航行速度沒有掌握好,致使其主力艦隊之間留有空隙,遭荷蘭艦隊橫腰切入。英國艦隊後衛為小特羅普(既老將特羅普之子)迂回。德·奈特率主力猛攻入英國艦隊中央。英國艦隊陷入混亂,但仍堅持抵抗。荷蘭方麵為了全殲英國艦隊,先後投入3萬人和6000門炮,但沒有達到目的。到了夜幕降臨時分,天降大霧,英國趁機撤出戰鬥。荷軍也因彈藥耗盡,加之天氣因素,並未予以追擊。四日海戰就此落幕。英國損失了17艘艦船(包括三艘旗艦),陣亡和被俘官兵達到8000名(一說陣亡8000名,被俘3000人),其中有2名將軍和12名艦長陣亡。荷蘭方麵僅損失了6艘戰艦,傷亡2500名官兵,其中包括3名將領。此役是英荷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英國皇家海軍曆史上少有的幾次敗仗之一。
(2)古德溫海戰。
德·奈特在四日海戰之後雖然把泰晤士河封鎖了一段時間,但英國憑借其強大的工業基礎,艦隊很快就修複完畢,不久又重現在海洋上。7月1日,蒙克率60艘戰艦與小特羅普指揮的約100艘軍艦,其中71艘是戰列艦,遭遇後,雙方激戰了兩天。3日,荷蘭援兵趕到,蒙克撤出戰鬥。但到了4日,魯珀特親王又率一支援軍趕到,蒙克遂發動攻擊,但被荷蘭隊擊退。此役規模不大,英軍損失10艘軍艦,死傷1700多人,被俘2000餘人。荷蘭相對損失較輕。
(3)聖·詹姆斯日之戰(又譯北福蘭角海戰,即多佛爾海北部之戰,英國人稱其為聖·詹姆斯紀念日之戰)。
德·奈特準備率荷蘭艦隊溯泰晤士河而上進攻英國首都倫敦。英國方麵派出90戰艦和20艘縱火船迎擊。荷蘭方麵兵力與英國兵力相差無幾,約89艘戰艦和20艘縱火船,然而這次是列陣作戰,故在前幾次混戰中英國方麵難以發揮的射擊的準確和射程遠的優勢,在這次戰鬥中得以體現。此戰打響不久,荷蘭先頭艦隊中的7名將軍已經折損了3名,先頭艦隊潰逃。而小特羅普突然駛出戰列線堵截英後衛,並對其窮追不舍,使得德·奈特指揮的中央艦隊遭到英國前衛艦隊和主力艦隊的圍攻。德·奈特采取機動戰術,邊打邊撤。直至8月5日清晨,小特羅普依然杳無蹤影,德·奈特隻能用8艘軍艦掩護沿荷蘭海岸淺灘趕上來的掉隊船隻。後小特羅普幸喜借助淺水海域掩護才未被切斷退路,安全返回本國。此役,英軍大勝,在僅損失1艘戰艦和2至3艘縱火船,傷亡不到300人的情況下(包括5名艦長),使得荷蘭損失了20艘戰艦,傷亡7000人,4位將軍陣亡。此役之後,英國又將製海權牢牢地握在了手中。
霍爾姆斯篝火
(4)“霍爾姆斯篝火”。
英國的霍爾姆斯受命率領一支小型分艦隊突襲荷蘭的弗利蘭島,卻出乎意料地發現了大量隱藏其間的荷蘭商船。英國艦隊在幾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縱火焚燒了擠在一起的150多艘荷蘭商船。之後,英軍又劫掠弗利蘭島後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