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姆斯篝火”事件中,荷蘭所受到的損失超過了英國艦隊在整個戰爭期間給荷蘭造成的損失的總和。
(三)第三階段(1666年9月~1667年7月)
1.階段特點:荷蘭海軍取得優勢。
無關乎艦隊實力或是國家綜合國力,這一階段的海戰予人的感覺更像是德·奈特的個人演出。在聖·詹姆斯日之戰後,英荷雙方雖然沒有再進行過大規模的海戰,但戰爭卻也並未就此停息。兩年之久的海戰使得兩國國力虧空,元氣大傷。當1666年9月10日,一場罕見火災降臨到倫敦,連續燒了4天4夜,將倫敦城毀去三分之二,經濟損失超過800~1000萬鎊(經濟損失已經超過了兩次與荷蘭戰爭的費用)之後,英國無力再戰,從1667年1月始,不斷與荷蘭方麵取得聯係,希望進行和平談判。荷蘭方麵的和談欲求並未如英國那樣強烈,國內對於“霍爾姆斯篝火”事件的複仇情緒依舊高漲。為了增加談判桌上的籌碼,荷蘭元首德維特在布雷達會談期間,秘密下達了進行軍事行動的授權。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無非是國家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在這裏也得到了體現。荷蘭海軍雖然在聖·詹姆斯日戰役中失利,但艦隊主力依舊健在,並未受到致命性的打擊。德·奈特通過這場在英國本土附近作戰的實踐,認識到了夜間偷襲的可能性,並利用間諜獲取了泰晤士河的潮汐、水位、航線等情況以及倫敦地區的軍事和經濟情報,還對水兵進行了夜間戰鬥的訓練。“萬事具備,隻欠東風”,在得到元首的授權之後,他製定了一項大膽罕見的作戰計劃:先將艦隊在特塞爾島外緊急集合待命,然後覓機偷偷駛入泰晤士河口,沿梅德韋河溯流而上,直達英國艦隊的戰艦船塢查塔姆,然後將英國戰艦擊沉或焚毀。之所以謂之“大膽”主要因為這一計劃有著極大的風險:姑且不論沿途有英國的各種防禦設施,僅泰晤士河口和梅德韋河就多沙洲淺灘,隻有漲潮且順風才能通過,稍一疏忽,錯過潮位或是風向不順、風力不夠,則軍艦就有擱淺的可能,況且英國海軍的全部戰艦未必都已進港不能作戰。在梅德韋河口和查塔姆之間,還設有一根長達800碼、重14.5噸的巨大鐵鏈。任何人也未曾設想到,荷蘭艦隊竟敢深入敵腹,將戰火引至大英帝國的家門。
2.荷軍奇襲英艦。
1667年6月19日,德·奈特率領荷蘭艦隊(24艘戰列艦、20艘小型船、15艘縱火船)航行到泰晤士河口。趁黑夜漲潮之時,先遣艦隊順潮流溯入泰晤士河,一路炮擊,很快占領了英國希爾內斯炮台,奪取了貯存在此地的四、五噸黃金以及大量木材、樹脂等物質。荷蘭艦隊橫衝直撞,尋找並擊毀發現的英國艦船,一些最好的軍艦被俘虜準備作為戰利品帶回本土。荷蘭艦隊甚至還炮轟倫敦。22日,荷蘭艦隊長驅直入到達查塔姆船塢。當時英國在次停泊了18艘巨艦,每艦都在1000噸以上,荷蘭艦隊進入後打啞了岸上的炮台,登陸部隊以及縱火船人員拆除或毀掉了河上障礙,很快英國就損失了6艘巨艦。其中蒙克的旗艦“皇家查理”號被荷蘭人帶回國內。憑恃著“紳士風度”的英國人自然不恥這樣的奇襲,英軍的一位目擊者寫道:“這些威武雄壯、戰績輝煌的戰艦的毀滅,是我生平所看見的事情中最令人心痛的。每一個真正的英國人見了都會傷心泣血的。”荷蘭艦隊橫行了三天,最後全部安全返航。之後,德·奈特便封鎖泰晤士河口長達數月。這次奇襲給英國造成了近20萬鎊的損失,更使皇家海軍蒙受了奇恥大辱。英國遭此大敗,加之瘟疫和倫敦大火兩重災難,已無力再戰。
奇襲加速了英荷兩國的談判進程。1667年7月31日,兩國簽訂了《布雷達和約》,根據和約英國修改了《航海條例》,放棄了荷屬東印度群島方麵的權益,並歸還了在戰爭期間搶占的荷屬南美洲的蘇裏南;荷蘭正式割讓哈得遜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並承認西印度群島為英國的勢力範圍。這個和約實際上意味著英荷兩國在殖民角逐中劃分了勢力範圍。第二次英荷海戰隨之落下了帷幕。
四、第三次英荷戰爭(1672~1674年)
(一)戰局演變成國際戰爭
第三次英荷戰爭實際上也是荷法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英荷海上爭奪的最後階段。戰爭使得歐洲的許多國家卷入其間。荷蘭是法國在歐洲建立霸權的障礙之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早就圖謀瓜分荷蘭,並將現今屬於比利時的荷蘭領土作為法國的“天然邊界”,以鞏固法國大陸霸權的地位。英國方麵也對上次戰爭的失敗心有不甘,希望卷土重來。
在法王路易十四的賄賂下,英王查理二世同意了共抗荷蘭的提議。1670年6月,兩國簽訂了《多佛密約》。該條約規定:查理二世有在英國恢複天主教,並與法國共同對荷蘭作戰的義務;路易十四有出兵鎮壓英國可能發生的“騷亂”的義務。1672年法國對荷蘭宣戰,英國退出了與荷蘭、瑞典組成的三國同盟,援助法國對荷作戰。路易十四為此給了英王40萬鎊的賄賂。1672年3月,英國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突然襲擊了一支荷蘭的商船隊,於是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了。這次戰爭實際上已經擴大成為了一場國際戰爭,參戰的還有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如法國、丹麥、瑞典、西班牙等。
第三次英荷戰爭是一場海上和陸地同時進行的戰爭。法軍從陸地、英軍從海上兩方麵向荷蘭發起了進攻。法國陸軍在孔代和蒂雷納等名將的指揮下充分顯現了歐洲第一流陸軍的實力,進攻荷蘭勢如破竹。正如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荷蘭陸軍不過是象征性的點綴,無論在作戰經驗、武器裝備或是戰鬥實力方麵都遠不是法國陸軍的對手。荷蘭的格爾德蘭、奧弗賴塞爾和烏得勒支等省相繼淪陷,即使是久負盛名的威廉將軍也無法抵擋路易十四騎兵的衝擊。法軍連連得勝,突破了埃塞爾河防線,直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無奈之中,剛出任荷蘭國家元首的奧蘭治的·威廉(1672~1702年)忍痛下令掘開保護荷蘭人世世代代休養生息的穆伊登堤壩。堤壩一開,洶湧的海水立時湧入了良田沃野,須德海和萊茵河之間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成千上萬的荷蘭人也被迫轉移到了船隻上,準備隨時撤離。法國先頭部隊後撤及時,免了遭受滅頂之災,陸上進攻卻也就此告了一個段落。但如此一來,荷蘭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就落到了海軍的身上。德·奈特此時已經是65歲高齡了,仍執掌荷蘭海軍帥印。他分析了敵軍情況後,認定敵軍的核心是英國海軍,法國海軍不僅力量小而且缺乏戰鬥經驗,不足畏懼。因此他製定了集中主力對付英軍、隻分出一支小艦隊牽製法國艦隊的戰略。在戰術方麵,他把主力部署在靠近荷蘭海岸的淺海中,為的是可以隨時尋求淺灘的掩護,覓機向英國艦隊發動進攻。後來的戰況證實這種戰術是十分有效的。
洶湧海水湧入良田沃野
(二)主要海戰
1.海峽之戰。
1672年3月,英國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對荷蘭商船隊發動的襲擊。英國海軍擁有12艘戰列艦以及6艘小型戰艦,荷蘭僅有5艘戰艦為72艘商船(其中有24艘是武裝商船)護航。荷蘭艦隊司令哈恩堅決與優勢英國艦隊周旋,終於抵擋住了英國艦隊的攻擊。在被擊沉1艘、被俘虜3艘商船的情況下,大多數荷蘭商船還是安全抵達了目的地。
2索爾灣海戰。
1672年6月7日,德·奈特指揮荷蘭艦隊(大約130艘戰艦,其中大型戰艦為61艘,4500門炮和2.1萬名水兵)偷襲泊於英國東南部索爾灣的英法聯合艦隊。當時港內泊有聯合艦隊的各類船隻大約150多艘,其中有45艘英國戰艦和26艘法國戰艦,其餘的多為小型船隻、運輸船隻或是後勤補給船隻等,估計有5100門火炮以及3.3萬人。荷蘭艦隊搶得先機,不但事先在港外布置了封鎖線,更在戰初利用漲潮放出縱火船,造成聯合艦隊陷入混亂。在荷蘭艦隊的炮擊之下,英國艦隊指揮官約克公爵憑借其出色的軍事手腕,很快控製住了形勢。英艦在一時的混亂之後,迅速編成隊形出港迎戰。而法國艦隊則不願意消耗己身的實力,隻居片隅遠射作勢,觀英荷雙方近距離炮戰虎鬥。戰況十分激烈,自中午至暮後。英國損失了4艘戰艦、2500多人;荷蘭則損失了2艘戰艦、2000多人。英國後衛艦隊指揮官桑德威治與荷蘭後衛指揮官範根特中將均在戰鬥伊始即告陣亡,。然而,這次海戰所帶來的戰略意義卻是不容忽視的。荷蘭先發製人的進攻不但粉碎了英國對荷蘭本土入侵的計劃,也使得普魯士打算從陸地侵入荷蘭的企圖落空。
此役之後,荷蘭艦隊依舊貫徹自己先前的戰略思想、戰術方針。而英法方麵則蠢蠢欲動:1672年7月,英法聯軍因為陸上作戰不利,遂打算利用聯合艦隊運送了一支強大的登陸部隊企圖強行登陸荷蘭西北部的戰略要衝特塞爾島,以便建立前沿基地,進攻荷蘭本土,但由於有德·奈特艦隊的側翼牽製,計劃宣告破產。
1672年8月,威廉三世在關鍵時刻,擔任了荷蘭國家元首。他積極展開外交活動,終於在1673年的春天爭取到了奧地利和西班牙的支持,但幾乎同一時間,普魯士則同法國簽定了盟約。戰爭的規模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
3第一次庫內維爾海戰。
1673年6月7日,英法艦隊再次集結了艦隊輸送陸軍,打算登陸荷蘭本土。德·奈特率由89艘軍艦,其中有52艘戰列艦組成的荷蘭艦隊迎戰。英法聯軍大致擁有127艘各類船隻其中包括54艘英國戰列艦和27艘法國戰列艦。英法聯軍數量占優,但登陸計劃未能立時實現。雙方在各自損失了一些小型船隻之後,撤離戰場。
4第二次庫內維爾海戰。
在第一次庫內維爾海戰後,僅僅過了七天,雙方艦隊又一次展開了交鋒,但這一次進攻荷蘭方麵主動發起的:德·奈特趁著風向突變,荷蘭艦隊占了上風,殺入聯軍陣內,迫使英法艦隊倉皇撤退,英法的此次登陸計劃遂不了了之。
5特塞爾海戰。
1673年8月,英法艦隊又一次糾集勢力,企圖登陸特塞爾島。約2萬陸軍集結在英國,第一梯隊1萬人登艦,在魯珀特親王的率領下駛往荷蘭。這一次聯合艦隊準備充分,擁有120艘艦船(其中主力艦90艘,縱火船30艘),將聯合艦隊分編為三個分隊:魯珀特親王指揮之下的中央分艦隊;德埃特雷指揮之下的法國先頭艦隊;斯普拉格指揮之下的後衛分艦隊,更仔細研究了德·奈特的戰術,並製定了相應的對策。
魯珀特親王率第一梯人駛往荷蘭
荷蘭艦隊事先得到情報,於是其將領德·奈特亦將所屬艦隊分為三路分隊:他本人指揮的中央分艦隊;班克特指揮的先驅艦隊;小特羅普指揮的後衛分艦隊。但是荷蘭方麵的實力還是明顯弱於英法聯軍的艦隊,他們僅擁有75艘戰列艦,15艘巡航艦,18艘偵察通信艦,22艘縱火船。
21日夜間,荷蘭艦隊利用當時有利的風向順利地插入敵方艦隊與海岸之間的縫隙。於黎明時分,向英法聯軍發起了主動進攻。戰爭演變成了雙方三個分艦隊非常有趣地捉對撕殺,皆是一麵向南移動一麵相互用炮火攻擊。雖然英法聯軍的兵力占了優勢,但荷蘭水兵士氣高昂,雙方戰鬥可謂空前激烈。德·奈特與英將拉帕爾三次更換旗艦,仍英勇作戰。
首先打破僵局的是雙方的前衛分隊:法國分艦隊的水兵訓練很差,作戰消極,而且有一旦部分軍艦受創後便忙於修理,不再參加戰鬥的陋習。指揮官德埃斯特雷本意圖以數量上的優勢包圍班克特分隊,但結果班克特突破了艦隊的戰列線,使得法國分艦隊全麵陷入了混亂。或許是考慮到為了保存實力,法國分艦隊就此退出了戰鬥。於是班克特在留下部分船隻監視法國人的情況下,率領餘下戰力前往援助德·奈特率領的中央分艦隊。
荷蘭艦隊適於淺海作戰,英國的首領魯珀特親王本想將之向西引向深海,但此時後衛艦隊激烈的交戰引起了雙方中央分艦隊的注意:英國分艦隊指揮官斯普拉格在兩次轉換旗艦之後殉職。魯珀特親王與德·奈特雙雙率領麾下分艦隊趕來支援己方的後衛艦隊,而班克特指揮的荷蘭前衛艦隊也加入了戰鬥。這場海戰一直持續到了晚上,夜幕降臨之後英方認為登陸作戰無望,遂退出了戰鬥。此役雙方都未有戰艦被擊沉,但嚴重受創的船隻不計其數。英法聯軍損失了2000多人,荷蘭方麵傷亡了1000多人。
海戰一直持續到晚上
此次戰役的結果就是,荷蘭海上威脅暫時消除了,並取得了製海權,大批東印度公司護航船安全返回。戰後,魯珀特親王聲稱:“法國艦隊對這次失敗應負全責。”而英國曆史學家坎·貝爾曾高度評價了荷蘭在這場海戰中的成功:“荷蘭,因其艦隊司令精明強幹,使他們在這次戰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使完全被封鎖的港口重新開放並戰勝了一次可能的入侵,而使敵人放棄了所有入侵的思想。”
這次海戰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它將荷蘭和英國之間為了控製海洋所進行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畫上了一個句號,同時也導致了使英法兩國之間出現了裂痕。英國資產階級麵對海軍的失利與法國的日益強大,對政府參加法荷戰爭感到十分不滿。在議會削減軍費後,英國海軍無力再封鎖或入侵荷蘭,於是英國國會通過了與荷蘭單獨媾和的決議。1674年2月,英荷雙方簽定了《威斯敏特和約》,恢複了戰前狀態。和約規定1667年兩國簽定的《布雷達條約》條約繼續有效,荷蘭同意給英國80萬克倫,承認英國在歐洲以外奪取的原荷蘭領地的所有權,英國則保證荷法戰爭的中立。在此之後,荷法戰爭依然持續。同年4月,德·奈特在一次交戰中身負重傷逝世,而法荷戰爭一直拖到了1678年才宣告結束。
英荷之間的三次戰爭則就此落下了帷幕。戰爭的結果是“商業資本主義從屬於工業資本主義”;對於海軍戰略來說,在這三次戰爭中,其基本內容則已轉變為了製海權的爭奪:誰控製了海洋,也就等於控製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