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3 / 3)

英國議會於1701年又通過了一部《王位繼承法》,被視為《權利法案》的補充,英國“議會至上”原則通過這兩個法案得以確立,這是邁向君主立憲製度關鍵的一步,議會逐漸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權利法案》是英國曆史上自《大憲章》以來最重要的一部法案之一,英國的《權利法案》可以說是美國憲法的前身。人類曆史被它改變,極大地影響了英國乃至世界。

“誰控製了海洋,即控製了貿易;誰控製了世界貿易,即控製了世界財富。”

——[英]華爾特·雷利

一、英荷戰爭的曆史背景

眾所周知,大英帝國的擴張是建立在軍事上擊敗其對手西班牙、法國和荷蘭的基礎上的。從16世紀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開始的,直至18世紀以後,英國在歐洲大陸和印度、北美對法國進行了半個多世紀的戰爭,才終於確立了“日不落”帝國的優勢地位。到第三次英荷戰爭結束為止,英國無疑已經變成世界上的商業和海軍強國——這無可否認地得益於英國在奪取製海權方麵所取得的軍事勝利。

《海權論》的作者馬漢曾在書中提到:“如果說英格蘭是為大海所吸引的話,荷蘭卻是被趕向大海的。沒有大海的存在,英國或許會一蹶不振,而荷蘭則會敗亡。”

(一)荷蘭的崛起

尼德蘭(今荷蘭)在16世紀前期還是西班牙的屬地,1566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到1581年才在尼德蘭北部建立起獨立的荷蘭國家。其麵積僅4萬多平方公裏,自然資源十分貧乏,據說是“不太可能養活其八分之一的居民”。“土地的貧瘠與海岸無險可守的特點驅使荷蘭人首先從事了漁業。隨後,加工保存魚類方式的發現給予他們除了進行國內消費以外還能用以出口的物質,並由此奠定了他們財富的根基。”或許正是有了“上帝造海,荷蘭人築堤”的精神,從16世紀到17世紀中葉,荷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以商業和海上運輸業為主,尤其是它的造船業使之成為了當時最大的海洋運輸國家。

1637年,荷蘭擁有了製造排水量高達1500噸、裝有100門大炮的三層甲板的戰艦“海上君主”號的能力;到1644年,荷蘭擁有1000多艘各類船隻作為戰艦保護商業順暢,1000多艘大型商船進行海上貿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於捕魚業和內陸運輸業,並擁有8萬多名堪稱世界上最優秀的水手。17世紀上半葉,它已經發展到擁有商船1.6萬艘,據當時的英國經濟學家統計,1670年船舶的總噸位是:荷蘭90萬噸,英國50萬噸,西班牙、葡萄牙共25萬噸,法國15萬噸。商業上的霸權以炮艦為後盾,荷蘭人壟斷了世界的貿易,充當各地貿易的中介人、承擔商品的轉運業務。當時歐洲南方和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歐洲與東方之間的貿易幾乎全部掌握在荷蘭人的手裏。他們的足跡遍及了五大洲的各個角落,所以他們被稱為“海上的馬車夫”。

像“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那樣,荷蘭人還大力發展海外殖民地事業,奪取了廣闊的海外殖民地(以東方為主):1595年,荷蘭商人組織商船到達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印度的果阿和摩鹿加群島等地。1602年,荷蘭商人、貴族建立“聯合東印度公司”,公司還擁有商船隊、軍隊和統治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