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 / 3)

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段革命,推翻了封建專製的君主製,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製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它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標誌著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的到來。

一、英國資產階段革命始末

英國於13世紀中期出現議會,在演變過程中,逐漸分成了由貴族和教會代表組成的上議院和由鄉紳和市民代表組成的下議院。議會早就有讚成或拒絕征收新稅和特別稅的權力,因此政府征稅須經議會授權成為傳統。

查理一世於1637年,對蘇格蘭人實行宗教壓迫,激起了蘇格蘭人由其是清教徒的憤怒,直接導致了後來的蘇格蘭人起義攻入英國境內。1640年冬,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企圖使議會通過議案,征收新稅,以討伐蘇格蘭人。那時議會的議員中有許多清教徒和反對國王專製的代表人物,他們不僅拒絕通過征稅方案,而且還要求限製王權,這一鬥爭得到了城鄉廣大群眾的支持。這次議會的召開,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查理一世不甘心失去他的權力,於1642年宣布討伐議會,內戰開始。

英國分為兩大敵對陣營。一方是王黨盤踞的是北部和西部地區,得到一些舊封建貴族的支持,被稱為王黨或騎士黨;另一方是議會控製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比較發達的東南部地區,依靠的是資產階級、新貴族、自耕農和城市平民,他們被稱為圓顱黨。

內戰開始,各地的民兵集合在議會的旗幟下,組成議會軍。克倫威爾(1599—1658年)是清教徒的著名代表,在內戰中逐漸獲得重要的地位。議會軍在克倫威爾的指揮下,在納西比各戰役中打敗王黨軍隊,結束了內戰。查理一世被捕,被議定為叛國罪,於1649年初在倫敦被處死。

克倫威爾

英國結束內戰後,宣布成立共和國。大權由克倫威爾等人掌控,對內,以武力維護統治,發展工商業;在宗教上厲行清教法規。對外,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推行航海條例,實行了首次“英荷戰爭”,盡力維護英國海外貿易的利益。1653年底,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數次解散議會,實行軍事獨裁。

政權在克倫威爾去世後,被一群高級軍官掌控。而這些軍官之間互相爭權奪利,使得政局混亂。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鞏固統治秩序,開始傾向複辟斯圖亞特王朝。在這種形勢下,查理一世的兒子於1660年,帶領一批逃亡海外的保王黨人,回到倫敦,登上王位,稱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的複辟,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個曲折。不久,查理二世便實行反攻倒算的政策,引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日益不滿。

17世紀70年代末,英國在政治鬥爭日益尖銳的情況下,產生了兩個政黨,一個是代表金融資本家、大商人、新貴族等利益的輝格黨;另一個是代表貴族地主和英國國教上層教徒利益的托利黨。

因為英王查理二世沒有兒子,所以其弟詹姆士成了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可詹姆士信奉的是天主教,他的繼位意味著天主教複辟的可能性。因此,資產階級新貴族在國會的代表不同意詹姆士繼承王位。國會內擁護這一主張的稱為輝格黨,而反對者稱為托利黨。國會內產生的兩黨分歧,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不同的階級利益和政治觀點,是英國近代政黨的起源。到了19世紀中期,托利黨成為保守黨,輝格黨成為自由黨。

查理二世的繼任者詹姆士二世不僅大力壓製反對派,而且企圖在英國恢複天主教。如果他的企圖得逞,英國宗教改革以來被沒收的天主教會的土地,就有被奪回的危險;廉價購得和被贈予土地的新貴族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英國國教也會喪失統治地位。如此一來,詹姆士二世在議會中不僅僅遭受到了輝格黨人的反對,也遭到部分托利黨人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