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歐洲三十年戰爭(1 / 2)

三十年戰爭是歐洲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以反哈布斯堡集團的勝利告終。它結束了自中世紀以來“一個教皇,一個皇帝”統治歐洲的局麵,神聖羅馬帝國在事實上已不複存在。

三十年戰爭,是發生在17世紀上半葉,以德意誌為主戰場的一次擴及歐洲的戰爭。它是歐洲國家為爭奪領土、王位以及政治矛盾、宗教矛盾綜合作用的結果。戰爭中,德意誌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為一方,並得到英、荷、俄的支持。另一方則是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誌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代表,並得到教皇和波蘭的支持。

一、歐洲三十年戰爭的起因

1618年5月23日,捷克王宮裏,國王的兩名使者,被一群衝進王宮手拿鐵棍長矛的武裝群眾和新教教徒抓到。在一陣怒吼聲中,這兩名使者被人們按照捷克的古老習慣,從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出去,掉在了禦城河溝的垃圾堆上。

捷克國王的欽差被人們扔出窗外

這就是震動歐洲所有國家宮廷的“擲出窗外事件”,它是捷克民族起義的信號,也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的開端。

奧地利企圖征服捷克,於是發動了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捷克人民也紛紛武裝起來,他們選出30名保護人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捷克獨立。這30名保護人中大部分是新教貴族。廣大武裝群眾占領政府各部門,取消一切賦稅,所有壓迫新教徒最凶的耶穌分子被驅逐出境。

捷克起義軍剛開始時進展很順利,很快便突入奧地利境內,向首都維也納逼近。而當時奧地利的新教徒對皇帝的統治很不滿,也紛紛起來響應。

此時,剛接任捷克國王的斐迪南,得知捷克起義軍兵臨維也納城下時,和十幾位貴族在宮中開會商討對策時,一名貴族見斐迪南已嚇得渾身發抖,忙建議他派代表與起義軍進行談判。

捷克的起義眼看快要勝利了,可惜由於掌握領導權的捷克貴族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想通過談判讓皇帝作出讓步。於是,下令停止攻城,派代表進宮與皇帝談判,結果坐失良機,讓皇帝有了喘息的機會。

斐迪南乘機求救於天主教聯盟,宣布剝奪捷克議會選出的新教聯盟首領、捷王普法爾茨選侯的爵位,授予天主教聯盟主巴伐利亞選侯巴克米利安以公爵爵位。巴克米利安立即派名將蒂利統帥精銳部隊2.5萬人前去“救駕”。天主教同盟還支援了大量的金錢。西班牙也派兵參戰。

蒂利統帥的精兵與新教軍2萬人於1620年11月8日,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的白山,展開決戰。新教軍雖然占有白山和沼澤之間良好的防禦陣地,但士兵缺乏訓練,紀律鬆弛,步兵遭到敵兵的首次猛烈衝擊便四散潰逃。這樣不到兩個小時,天主教軍便取得了會戰的勝利。

捷克從此成為哈布斯堡奧地利的一個省,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長達幾百年之久,捷克人民陷入奧地利的殘酷統治之下。捷克起義的被鎮壓,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德意誌皇帝的權力,不僅占有捷克,而且和西班牙保持聯盟,把勢力伸向到了德意誌西部和北部。西班牙則想統治荷蘭,這又引起德意誌新教諸侯的恐慌和英、法、荷等國的不安。哈布斯堡集團與反哈布斯堡集團之間也因此展開了激烈的戰爭。後來這場戰爭轉變成了國際戰爭。

二、歐洲三十年戰爭的進程

捷克新教的失敗,讓天主教同盟勢力大增,為了竭止神聖羅馬帝國帝的擴張丹麥開始加入戰爭。

丹麥於1625年2月,得到英、荷、法等國的支持,借口援助德意誌新教聯盟,向德意誌進攻,占領了盧特城。曼斯菲爾德同時率英軍攻占了捷克西部。德意誌皇帝任命瓦倫斯坦為武裝部隊總司令,對抗丹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