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倫斯坦是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原本是捷克貴族,但由於長期服役於德皇軍,時間一長就德國化了,連他本人都聲稱自己是德國人,他采取以戰養戰的策略,每攻克一處,他的軍隊便如同蝗蟲一樣將此地搶劫一空,因此他的軍隊被人們稱為“瓦倫斯坦蝗群”。
1626年,丹麥和新教諸侯的聯軍被瓦倫斯坦和天主教同盟軍打敗。1629年5月,丹麥國王被迫在呂貝克簽訂和約,保證不再幹涉德意誌事務。德皇規定新教諸侯將1552年以後所占的全部教產歸還原主,同時德國根據瓦倫斯坦的計劃,在波羅的海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艦隊。瑞典擔心德意誌的計劃影響它在波羅的海的優勢地位,於是於1630年7月在法國大量金錢的援助下,攻打德國,以此揭開了“三十年戰爭歐洲階段”的序幕。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統率1.3萬軍隊,於1630年7月6日在德國東北部奧德河口登陸,不久又有2.6萬人前來支援,這樣古斯塔夫的總兵力達到近4萬人。而這個時候的德國天主教陣營產生了內部矛盾,瓦倫斯坦被免職,瑞典軍隊乘機迅速占領德意誌北部和中部許多地區。
德皇知道後立即命蒂利率軍前去阻擊。雙方主力於9月17日集中於萊比錫附近的布賴滕費爾德,並展開決戰。瑞典軍2.4萬,100門火炮;蒂利軍3.5萬,26門火炮。
蒂利軍隊布陣成按傳統型的密集方陣,而瑞典軍隊則布陣成新型的線式陣形。雙方先是互相炮擊,蒂利軍因為瑞典炮兵火力占優勢而遭受了巨大損失。蒂利軍在炮轟後發起攻擊,但瑞典軍滑膛槍齊射的火力將蒂利軍騎兵的7次衝鋒都擊退了。
古斯塔夫在這一仗中沉著冷靜地調動兵力,發揮炮兵和滑膛槍的密集火力優勢,徹底打敗了以長矛為主的蒂利方陣,蒂利軍傷亡達8000人,且蒂利本人也受傷了,而瑞典和薩克森聯軍總共傷亡2700人,其中瑞典隻有700人傷亡。新型的以機動加火力為基礎的戰術首次戰勝了傳統的以數量加長矛為基礎的戰術,這是古斯塔夫軍事藝術的傑作,體現了改革後的瑞典軍隊的優勢。
後來,德皇再次起用瓦倫斯坦重新組建軍隊,收複了布拉,出師巴伐利亞,迫使瑞典軍撤向薩克森。德皇於1634年,在西班牙軍隊的支持下,在訥德林根大敗瑞典軍。瑞典軍被迫向北撤離。
法國因為瑞典戰敗,於是直接出兵。主戰場還是在德國境內,同時西班牙、西屬尼德蘭、意大利等地也在進行。哈布斯堡王朝集團麵對法國和瑞典軍隊的勝利,無力再戰,於是要求講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於1648年10月簽訂,至此從1618—1648年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
三、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意義
歐洲曆史上首次大規模國際戰爭“三十年戰爭”,以反哈布斯堡集團的勝利而告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將歐洲領土重新分割:法國奪得歐洲霸權;瑞典鞏固了在波羅的海的地位;德意誌的經濟遭到嚴重削弱;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獨立;荷蘭和瑞士的獨立得到確認。自中世紀以來“一個教皇,一個皇帝”統治歐洲的局麵結束了,事實上神聖羅馬帝國已不複存在。
軍事學術和技術的發展也因為此次戰爭,而受到積極推動:1.進一步改進了滑膛槍並開始大量投入使用;2.火炮開始實行標準化,炮兵成為一個獨立兵種,在戰鬥中發揮重大作用;3.新的線式戰術取代了過時的舊方陣戰術;4.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實行征兵製,設立了常備軍,軍隊編製也越來越精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