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1 / 1)

12世紀末以後的六七百年裏,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代,天皇處於傀儡地位。到17世紀初,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世紀末期,日本的封建領主之間爆發了大規模內戰,德川家康在眾多勢力中脫穎而出,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成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了幕府,成為了日本實際的統治者。他在以後的10多年中,消滅殘餘的敵對勢力,使日本擺脫了長期混亂,完成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作為中央政權機構的幕府,對於全國各地200多個藩國擁有最高的統治權。藩國的統治者叫做大名,他們的上級是幕府將軍,不過他們在自己的領地內卻擁有軍事、政治、司法和稅收的權力,最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因此,日本在這個時期內,實際上是由幕府和藩國共同構成的封建國家。

德川家康成為“征夷大將軍”

在德川幕府的統治時期,財富都圍繞在土地上,它們全部屬於封建領主所有,這些領主的土地分成很多份地由農民耕種,所以農民必須向領主繳納地租,地租率約為全部收成的40%。德川幕府建立後,日本出現了和平環境,農業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在此基礎上,商品經濟和國內市場的發展也得到了有力的刺激。城市不斷興起,日本許多城市的規模日益擴大。18世紀早期,幕府所在的江戶,人口達到了百萬,大阪和京都的人口都有30多萬。城市出現了一些主要是為領主階級服務的商業、金融機構和享有特權的大商人、高利貸者。當時江戶的三井和大阪的鴻池都是最富有的高利貸者。

對外交流方麵,德川幕府同當時的清帝國一樣實行的是鎖國政策,17世紀30年代陸續發布鎖國命令,禁止日本船隻出海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對駛抵日本的外國船隻嚴密監視,它們的貿易活動也受到幕府的嚴格管製。這種鎖國體製維持了200餘年。日本成為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隻同中國、朝鮮和西方的荷蘭保持一定的貿易關係。德川幕府采取鎖國政策,目的在於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維護日本的獨立,但是,這樣也幾乎完全隔斷了日本經濟同世界市場的聯係,造成了日本的落後,為19世紀中期的被挨打局麵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