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清平定“三藩”叛亂之戰(1 / 2)

運籌帷幄,為統一而戰——平定“三藩”叛亂之戰是清康熙時消除南方“三藩”割據勢力、實現國家統一的戰爭。

一、“三藩”的由來及危害

清朝初年的“三藩”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他們都是本為明末降清的戰將,各自擁占一方,對清的建立有著極大貢獻。於是清政府在建立自己的中央政權之後,也對他們論功行賞,分封為王,作為清政府控製南方邊遠地區的藩籬。他們各自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三藩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占土地,掠賣人口,魚肉百姓,對中央政權造成了威脅。

對於初建立政權的清政府而言,連年的征戰以及建國初期的財政是十分緊張的。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傾全國之財力,尚不及一藩之需求。及至康熙初年,清政府依然赤字累累。國家錢糧,大半耗於三藩。

作為三藩之一的吳三桂坐鎮雲貴,掌管一方文武官員兵民事務,總督、巡撫均“聽王節製”。集地方的軍政大權於一身,“用人,吏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為了達到世代割據一方的目的,他公然將中央委派的官員“指為外人”。大量招養門客,建立自己的地方小政府,並將自己的勢力遍置於水陸要衝,嚴密控製。甚至還向全國選派官吏,稱為“西選”,一時出現了“西選之官幾滿天下”的情況。

吳三桂除同另兩藩互通聲息外,又“歲遣人至藏熬茶”,通使達賴喇嘛,“奏互市茶馬於北勝州(今雲南永勝)”,力爭西藏上層分子的支持。耿、尚二人也是尾大不掉。

吳三桂通使達賴喇嘛

“三藩”都有著雄厚的兵力。以吳三桂為例,雲南一方有旗兵53佐領,綠旗兵10營。耿精忠和尚可喜也分別占有兵馬15佐領和六七千綠旗兵,總共10餘萬人。如此巨大的軍費開支,都是國家來負擔,以至於形成天下財賦大半耗於“三藩”的勢態,清財政麵臨巨大的危機。“三藩”割據勢力的膨脹,嚴重威脅清朝政府的中央政權,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

二、清平“三藩”的舉措

康熙年間,清政府開始逐漸對“三藩”采取了種種限製的政策,特別著重限製其中勢力最為強大的吳三桂,先是收回其大將軍的印信,然後同意他辭去雲貴總管一職,罷其除吏之權等。這些措施在表麵上看來似乎解除了吳三桂的勢力,但是實際上加深了雙方矛盾,根本沒有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康熙親政之後,開始把“三藩”的問題作為繼鼇拜之後的重點來處理。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乘著尚可喜請求告老還鄉的機會,康熙拒絕了以其子尚之信承襲爵位的請求,同意他告老,同時令其盡撤藩兵回籍。同時受到觸動的還有吳、耿二藩,他們也向上提出請求,要求撤藩,目的是試探清廷的態度,同時在私底下積極準備叛亂。當時朝廷內大多數人認為一撤藩,勢必引起叛亂,反對撤藩。隻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主張撤藩。康熙力排眾議,他認為:“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決定先發製人。於是同意吳三桂和耿精忠所請,下令撤藩。

撤藩令一下,吳三桂即於當年十一月間在雲南發動叛亂,發出征討檄文指斥清廷“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蓄發易衣冠,旗幟皆白色,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起“反清複明”的旗號,以籠絡人心。吳三桂軍很快攻進湖南。不久,廣西將軍孫延齡、提督主雄、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等相繼叛亂。次年三月,耿精忠隨即也在福建發動叛亂。半年之內,清政府的滇、黔、湘、川、桂、閩六省全部丟失。康熙十五年二月,尚之信在廣東發動叛亂。接著,戰亂擴大到贛、陝、甘等省。

“三藩”相繼叛亂的消息傳到北京後,舉朝震動。大學士索額圖提出殺掉主張撤藩者的頭,取消撤藩令。達賴喇嘛也暗助吳三桂,提出“裂土罷兵”。康熙皇帝卻說:“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這就堅定了主張平叛大臣的決心。對於這種情況,康熙采取的方法是,先對其他叛亂分子采取招撫拉籠的手法,暫時停撤耿、尚二藩,暫時集中主要力量打擊元凶吳三桂。下詔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將其罪狀公之於眾,殺其子吳應熊。軍事上急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統率八旗勁旅前往荊州,與吳軍隔江對峙。又命西安將軍瓦爾喀率騎兵赴蜀,大學士莫洛經略陝西。命康王傑書等率師討伐耿精忠。又命副都統馬哈達領兵駐兗州、擴爾坤領兵駐太原,以備調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