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俄《尼布楚條約》(2 / 2)

於是兩國定於1688年在色楞格斯克進行談判。中國使團於是從北京啟程去色楞格斯克,行抵克魯倫河附近,因準噶爾部進犯喀爾喀蒙古,道路阻隔,無法通行,索額圖使團不得不返回北京。又與俄國代表商定,會談改為1689年在尼布楚進行。

1689年,清朝索額圖使團自北京啟程,出古北口北行,到達尼布楚,在石勒喀河南岸紮營。使團成員有: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都統一等公佟國綱、都統郎談、都統班達爾善、黑龍江將軍薩布素、護軍統領瑪喇、理藩院侍郎溫達,翻譯是耶穌會士法國人張誠(法國名字弗朗索瓦·熱拉皮翁)、葡萄牙人徐日升。

俄國戈洛文使團1686年2月從莫斯科出發,1687年9月到達貝加爾湖東岸,在那裏停留了兩年之久,1689年8月19日才到達尼布楚。使團成員有:禦前大臣戈洛文、伊拉托木斯克總督符拉索夫、秘書科爾尼茨基。

雙方經過一段時間準備,於8月22日開始正式會談。會議一開始,俄方代表就提出兩國以黑龍江至海為界,左岸屬俄國,右岸屬中國,妄圖在談判桌上取得它用武力未能得到的黑龍江以北大片領土。這一要求,被中方代表嚴詞拒絕。索額圖明確闡述了中國領有黑龍江的情況,提出兩國應以鄂嫩河、尼布楚一帶劃界。雙方辯論一天,沒有結果。

8月23日,中俄雙方使臣舉行第二次會議。俄方開始仍堅持原方案,談判呈現僵局。戈洛文見第一方案不能實現,便稍微降低要價,企圖以牛滿河或精奇裏江為界。索額圖抱著早日締約劃界的願望,一方麵明確表示不同意俄方的第二方案,另一方麵則主動做出讓步,表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俄方對中方的這一讓步仍不滿意。

索額圖和戈洛文簽訂《尼布楚條約》

經過半個月的艱苦談判,雙方終於達成協議。9月7日(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兩國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內容為:

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裏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雅克薩地方屬於中國,拆毀雅克薩城,俄人遷回俄境。兩國獵戶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則捕拿問罪。十數人以上集體越境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處以死刑;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自兩國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後有逃亡者,各不收納,並應械係遣還。

雙方在對方國家的僑民“悉聽如舊”。

兩國人帶有往來文票(護照)的,允許其邊境貿易;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

條約有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本,以拉丁文為準,並勒石立碑。碑文用滿、漢、俄、蒙、拉丁五種文字刻成。俄國事實上承認侵略中國黑龍江地區為非法,同意把侵入這一地區的沙俄軍隊撤回本國。沙俄通過《尼布楚條約》把中國方麵讓予的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一帶地方納入它的版圖,並獲得重大的通商利益。條約的全部條款及交涉過程都表明,這個條約是經過平等談判、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的結果。在條約簽訂後的150多年間,東北邊疆獲得了比較長久的安寧,黑龍江流域在此期間沒有發生重大的邊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