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鄭成功收複台灣(2 / 2)

二十四日晨,部隊橫越台灣海峽,陸續到達澎湖群島。次日,鄭成功到各島巡視,認為澎湖在軍事上很重要,於是令四位將領留守,自己率軍繼續東征。澎湖到台灣雖然隻有52海裏,但如遇逆風,就十分困難。二十七日,鄭成功率軍駛抵柑橘嶼(今東吉嶼、西吉嶼)海麵時,突然刮起暴風,隻好返回澎湖。但如果無限期停駐澎湖候風,不僅會影響軍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預定日期開進鹿耳門港。

要順利進入鹿耳門,必須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大潮時水位要比平時高五六尺,大小船隻均可駛入。如錯過時機,就要向後推遲半個月。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當機立斷,決定進行強渡。一些將領鑒於風大浪險,力勸鄭成功不要冒險,要求暫緩開航。鄭成功果斷地說:“官兵豈堪坐困斯島受餓也。”於是,他下令立即開船。

三十日晚,鄭成功親自率船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他們同風浪搏鬥了半夜,於三月一日拂曉航行到鹿耳門港外。三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果然大漲,鄭軍大小戰艦順利通過鹿耳門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台江,準備在禾寮港(今台南市禾寮港街)登陸。

台灣城上的荷軍原以為中國船隊必從南航道駛入,未料到鄭成功卻躲開了火力,船隊從鹿耳門駛入台江。荷蘭侵略者麵對浩浩蕩蕩的鄭軍船隊,“駭為兵自天降”,頓時驚慌失措。鄭軍船隊沿著預先測度好的港路順序而入,切斷了台灣城與赤嵌城荷軍的聯係,迅速按計劃在禾寮港登陸,並立即在台江沿岸建立起灘頭陣地,準備從側背進攻赤嵌城。在北線尾登陸的一支鄭軍,駐紮於鹿耳門,以牽製荷蘭侵略軍兵船,兼防北線尾。

此後,鄭成功督師多次粉碎荷蘭駐台總督揆一的反撲。集兵1.2萬包圍赤嵌城,斷絕了水源,在城周布設火攻器具,守將描難實叮無奈地率眾出降。鄭成功派描難實叮勸揆一投降,遭到拒絕後,即率軍威逼台灣城。荷軍千人憑堅城利炮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於是改攻城為長期圍困,分兵收複島上其他失地。五月,將赤嵌改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和天興、萬年兩縣,改台灣城為安平鎮。下屯墾令,組織部眾墾荒屯糧,整頓法紀。同時在台灣同胞的支持下,先後兩次擊敗了荷蘭殖民者從巴達維亞派來的援軍。在圍困台灣城八個月後,在十二月初六下令炮擊台灣城外重要據點烏德勒支堡,迫使揆一於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被侵占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鄭成功接著在台灣加強建設,促進了政治、經濟發展。

台灣人民迎接祖國大軍

在鄭成功收複台灣的過程中,台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爭先出來迎接他們,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登陸。根據荷蘭方麵記載,鄭成功的登陸行動得到中國居民中2.5萬名人的幫助。正是台灣人民的大力支援,不但使鄭軍順利登陸,而且為分隔包圍盤踞台灣的荷軍創造了條件。

鄭成功於1662年舊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於台灣,終年39歲。鄭成功一生,因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複祖國領土台灣、維護祖國統一的業績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