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鄭成功收複台灣(1 / 2)

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以武力同外國侵略者抗爭,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收複了台灣。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複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這首《複台》詩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於1662年將荷蘭殖民主義者驅逐出台灣後所作。詩作概括了收得台灣的艱難曆程,抒發了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感情。

鄭成功

鄭成功生於1624年,死於1662年,是我國明清更替時期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他的父親鄭芝龍,是南明王朝的“建安伯”。鄭成功在福州受到南明隆武帝朱韋健的倚重,授予總統使、招討大將軍的職務,賜姓朱,叫做成功,人稱“國姓爺”。1653年,南明皇帝封他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的活動是在中國王朝更替以及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的時期展開的。1646年秋天,清王朝部隊進攻福建,南明隆武帝被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率兵投降了清王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降清,曾苦苦勸阻,未能阻止,於是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清順治七年(1650年)占領廈門、金門兩島。以後與清王朝部隊展開不斷的戰鬥,逐步占據了福建漳、泉地區,並控製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

鄭成功在抗擊清王朝部隊的同時,又與侵占我國領土台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長期的鬥爭。荷蘭殖民者在1624年強占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並不斷對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沿海地區進行騷擾,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清順治九年(1652年),台灣寶島爆發了以郭懷一領導的抗擊荷蘭農民起義。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鄭成功率領軍隊在東南沿海的金門舉行了一個莊嚴的誓師儀式,準備收複台灣。這是鄭成功戰略上的一次根本性轉變,也是一個十分英明而大膽的決策。這對結束祖國的分裂局麵,維護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二十三日,鄭成功親自率領先遣部隊從金門料羅灣出發。

荷軍的據點台灣城、赤嵌城就在現在的台南市一帶。這裏海岸曲折,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台江。台江西南麵有七座山嶼相連,叫做七鯤。每座山嶼相距1裏多,彼此“毗連環護”。一鯤北麵隔海有北線尾小島,中間海麵叫大員港(又稱安平港)。北線尾北側為鹿耳門港。荷蘭人修築的城堡台灣城在台江西側的一鯤,赤嵌城在台江的東側,互為犄角。

從外海進入台江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大員港,也就是南航道,在北線尾與一鯤之間;一條是北航道,在北線尾與鹿耳門嶼之間,即“鹿耳門航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荷蘭艦隊防守,陸上有重炮瞰製,必須經過戰鬥才能通過。北航道水淺道窄,隻能通過小舟,大船隻有在漲潮時才能通過。

1627年荷軍曾在北線尾島北端建有熱堡,1656年在一次台風中倒塌後便不再派軍防守。荷軍認為,憑此“天險”,隻需要用艦船封鎖南航道海口,與台灣城、赤嵌城的炮台相配合,就可阻止鄭軍登陸。

針對這種情況,鄭成功在醞釀、討論收複台灣的過程中,製定的作戰方針是:首先收複澎湖,作為前進基地,然後乘漲潮之機,通過鹿耳門港,於台江實施登陸作戰,並切斷台灣城與赤嵌城兩地荷軍的聯係,分別予以圍殲,再收複台灣全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