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明末農民起義(1 / 3)

明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農民軍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遊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終於推翻了明朝。

一、明末農民起義始末

進入17世紀,明帝國走入了它的最後一段旅程,整個國家官僚係統嚴重腐化,加上經濟政策的失敗,導致帝國財政拮據,城市平民生活水平下降,鄉村敗壞,壓迫剝削不斷加重。偏偏在這個時候,帝國西北部的陝西遇到百年旱災,原本就已經處於崩潰邊緣的農村,立刻全線塌盤。驟然而來的災禍,使得腐敗而且效率低下的政府難以應付,政府滯後的賑濟活動,終於導致大規模的民變。而在這個東方大國裏,通常民變的發生,都意味著王朝的顛覆。

1628年,酷熱的夏天,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陝西府穀等地首舉義旗,全陝響應。而這個時候明帝國皇帝崇禎剛剛開始執政。3年時間裏,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後起義,陝境共有農民起義部隊100餘部。千部政府軍隊邊兵,因缺餉嘩變,都加入農民起義部隊,並成為骨幹。這時候的農民部隊的作戰,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強。

明末農民起義

明帝國命令三邊總督楊鶴采用“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戰略。但明帝國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楊鶴為此入獄,洪承疇繼督陝西,改用“以剿兼撫,先剿後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農民起義部隊。各部農民起義部隊先後東進,明崇禎四年至六年,農民起義部隊的活動中心移到山西。作戰亦由極度分散,各自為戰發展為相對集中,互相呼應。高迎祥、張獻忠、李白成、羅汝才等部20餘萬人,號稱36營,一度破大寧、隰州、澤州、壽陽等城。崇禎六年冬,高迎祥等十幾萬人突破政府軍隊包圍,轉進至豫西楚北,以鄖陽為中心,分部來往穿插於豫楚川陝之間,利用政府軍隊分兵守境,互不協同的弱點,進行遊擊性質的流動作戰。

明帝國為了改變以往官員責任不明確,相互觀望所帶來的被動局麵,改用“集中兵力,全麵圍剿”方針。1635年,以陳奇瑜為五省總督,統一指揮陝晉豫川及湖廣政府軍隊,由四麵分進合擊,企圖一舉盡殲各部農民起義部隊。農民起義部隊相繼轉進漢中,圍剿落空。明思宗朱由檢撤陳奇瑜,任命洪承疇擔任五省總督。當他調動政府軍隊入陝,重新組織圍攻時,除李自成仍堅持流動於陝甘外,其他各部再次轉進河南。洪承疇率主力出關追擊。農民起義部隊於崇禎八年初,分三路分進:一部西返陝西,一部北進山西,一部東入鳳陽,焚毀皇陵。洪承疇軍三月間到河南時,農民起義部隊已大部又集中於陝西。洪承疇匆匆撤退回到關內。李自成在寧州、真寧兩殲政府軍隊,破鹹陽,逼西安。而張獻忠、高迎祥等農民起義部隊乘政府軍隊被牽製在陝西的機會,三度進入河南。

明帝國這時候終於認識到在農民起義部隊流動作戰情況下,全麵圍剿,很難成功,於是采用分區負責,重點進攻的方針。任命盧象升擔任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當年冬天直到第二年春天,高迎祥、張獻忠在河南連續失敗,兵力損失過半,殘部再返陝西。這時候,李自成在興平等地亦多次失利。明帝國為加強陝西攻勢,命令孫傳庭全力進攻漢中的高、張各部,命令洪承疇專力進攻陝北的李自成等部。七月,高迎祥在今陝西周至附近被俘殺,餘部走歸李自成。這個時候,清王朝部隊進入邊境,攻破昌平等16座城市,朱由檢急調盧象升率軍馳援,中原壓力減輕。張獻忠乘機複起,聯合羅汝才等部20餘萬人,沿江東進,分散活動於蘄州、霍山一帶。1638年,明帝國皇帝任命熊文燦擔任五省總督,並且增派禁軍1200人,組織新的圍剿。

李自成進入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四川盆地,兵鋒破城10多座,但在崇禎十一年返回陝西的時候,在洮河一帶遭洪承疇及孫傳庭軍襲擊,敗走岷州。與此同時,張獻忠在南陽也被左良五軍擊敗,負傷退穀城。熊文燦遂改圍剿為招撫。劉國能、張天琳、張獻忠、羅汝才,先後降明或就撫。李自成率殘部活動於川陝邊境山區,農民起義進入低穀。九月,清王朝部隊分兩路進入明帝國的邊境,明王朝首都戒嚴,洪承疇、孫傳庭率軍入衛,西北政府軍隊減少。1640年,羅汝才、張獻忠、張天琳等先後再次起義,攻破保康、房縣,在羅猴山痛殲左良玉軍。朱由檢殺熊文燦,派兵部尚書楊嗣昌督軍進剿。崇禎十三年初,羅汝才曾在香油坪擊敗政府軍隊,但不久就和張獻忠先後敗於瑪瑙山及夔州,隻好逃進四川。楊嗣昌率主力部隊追擊入川。李自成乘機在十一月進入河南,迅速增加到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