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訊的類型
按對象分:人物通訊(以記人為主);事件通訊(以記事為主);風貌通訊(以記地為主);工作通訊(以記經驗為主)。這樣一種通訊分類為業界人士所廣泛接受。
按表達方式分:敘述型通訊(主要表達方式為敘述);描寫型通訊(主要表達方式為描寫);議論型通訊(主要表達方式為議論)。
按報道形式分:有訪問記、專訪、特寫、大特寫、新聞小故事、集納、巡禮、側記、記者來信等。
巡禮。邊走邊看,巡遊瀏覽,很自由地把所見所聞寫出來告訴受眾,講求動態感、現場感、親切感。常用移步換形的方法,有較多議論和抒情。
二、通訊的主題
通訊的主題是指通訊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通訊作者經過對現實社會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通過對通訊素材的提煉和組織,所表達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或一種思想觀念。
通訊的主題是人們評價一篇通訊時首先的評價標準。一篇通訊的質量高低、價值大小,主要看其主題正確不正確、深刻不深刻、新穎不新穎,思想意義和指導作用大不大。
要確立正確的主題,就是要求所報道的事實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
通訊的主題要深刻,要能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性。新聞記者應當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善於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行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深入分析,抓住事物深一層的本質,深化主題。
通訊的主題要力求新穎、獨到,去掉“千人一麵”的感覺。每一個時代,社會公眾在精神上都有區別於其他時代的鮮明特色。通訊的作者應當致力於潛心研究時代精神中的積極進取的方麵,體現時代的強音。
通訊主題的提煉有兩種方法:一是依據事實,提煉主題。二是預設主題,事實印證。
作者依據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的結果或媒體布置的報道思想,預先設定主題,然後圍繞該主題尋找、選擇事實,以驗證主題,這是很多新聞從業者選擇通訊主題的一種思維過程,這就是所謂的“主題先行論”。很多新聞實踐證明,這種“主題先行”的辦法,即在進入采訪之前就考慮主題的思維過程,往往可以產生無主題意識時采寫通訊所難以產生的效果。因為采訪前對某一主題的大致設想,是作者依據長期對社會生活思考、觀察的結果,是對其傳播價值深思熟慮、反複推敲的結晶。用艾豐的話來說,就是“鳳凰落在梧桐樹”。艾豐:《新聞寫作方法論》,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頁。“鳳凰”指主題,“梧桐樹”指題材。“鳳凰落在梧桐樹”指這兩者的最合適搭配。
有人認為,記者在具體接觸采訪題材之前,是不能考慮主題問題的,事先有所考慮,就是“主題先行”。事實上,記者在提煉自己報道的主題時,不僅可以主題先行,而且還可以說,許多好的報道都是“主題先行”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報道的主題,事實上是魏巍去朝鮮采訪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到朝鮮采訪後,了解到許多戰士的英雄事跡,使他有了更加強烈的願望來表現這一主題。可見,正確的“主題先行”有利於提高報道的質量。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所說,感受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見得能夠理解它;但是理解了的東西,我們就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它。
三、通訊的結構
1縱式結構
縱式結構是按照新聞事實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事物發展的順序或作者對所報道事物認識的順序組合和編排事實材料的一種結構形式。包括時間順序式結構、邏輯遞進式結構、懸念式結構等形式。
例如,發表在1998年5月11日《經濟參考報》上的工作通訊《阜陽拒絕鐵路》(作者偶正濤、周文逸),其遞進式結構的形式非常清晰。它的遞進線條是:
現象:地處京九鐵路最大樞紐站的阜陽企事業單位拒絕使用鐵路。他們運輸貨物都用汽車。
現象背後的事實:暴露鐵路的弊端。有以下幾個方麵:
(1)鐵路運輸費用高——“誘人的價格,嚇壞人的費用”;
(2)鐵路貨運亂收費嚴重,貨運裝卸不到位;
(3)鐵路客運服務不好,吃拿卡要嚴重。
事實背後的原因:鐵路缺乏市場觀念、製度僵化、管理混亂。
總結:壟斷行業不能以壟斷思想對待市場。
通訊中雖然沒有用“因為”“所以”的連接詞,但阜陽拒絕鐵路的現象和原因之間的因果鏈條已經相當清晰了,事實之間層層安排已使事物內在的邏輯顯現出來,最終使受眾不能不接受通訊的結論。
2橫式結構
橫式結構是按照新聞事實的內在性質的區別和聯係,以多側麵並列的形式來安排新聞素材。包括空間順序式結構、並列式結構等形式。
3縱橫交叉結構
這種通訊的結構,體現出記者的筆觸在事件進程中某些時間點上向不同空間的延伸。在這裏,如果將時間比作經的話,那麼空間就是緯,時間之經和空間之緯是交叉在一起的。縱橫交叉式結構和空間順序式結構的差別就在於:前者會在諸多時間點上頻繁地作空間上的延伸,而後者則並不是這樣(僅在一個時間點上作橫斷麵式的處理)。
四、幾種常用通訊的寫作
1人物通訊
人物通訊是以報道人物為主的通訊。人物通訊報道的對象主要是那些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先進人物、先進集體。在我國,新聞是黨的喉舌,宣傳先進是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任務。比如我們熟悉的新聞人物:黃繼光、雷鋒、焦裕祿、蔣築英、張海迪、孔繁森、鄭培民、鍾南山、任長霞等,都是通過通訊報道宣傳開的。當然,現在媒體發展迅速,人物的報道也全方位,通訊之前有消息,通訊同時或稍晚,有新聞評論,之後還會有電視紀錄片。
人物通訊的報道對象包括先進模範人物、新聞人物、凡人奇事、奇人凡事、平民百姓、批評或揭露性報道中的反麵人物等,範圍非常廣泛。
人物通訊的表現形式,一般有兩種寫法:一是對人物一生,或某一個階級,或某一方麵,作比較全麵的報道,這樣的人物通訊,人物活動和事件發展的時間跨度大,空間轉換比較多,所用的材料比較多,一般情況下篇幅也比較長。還有一種寫法,不對人物作全麵的報道,而是抓住某個特定的情景,寥寥數筆,把人物的精神,特點寫出來;或是對人物的精神、特點,做一些側麵的報道。這一類通訊,通常又被稱為“速寫”、“特記”、“特寫”。
除了寫一個人的外,還有集中寫幾個人,寫一個集體的通訊。
人物通訊的寫作,要求能體現當今的時代特征,寫出人物的特點、人物的思想基礎和思想境界。挖掘人物的思想基礎和思想境界,即“做了什麼”(第一個層次),“怎麼做”(寫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第二個層次),“為什麼要這樣做”(思想基礎、精神境界是行動的動力,是對人物深層次揭示,第三個層次)。
2事件通訊
事件通訊是以報道事件為主要內容的通訊。這要求記者選擇某一典型的新聞事件,全麵、客觀地反映其始末,形象、具體地描繪其細節,集中、深刻地揭示其主題,給讀者以較強的思想教育與啟迪。事件通訊報道的題材十分廣泛,其報道的對象往往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外事、公安、司法、體育、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
事件通訊的報道對象包括突發性事件、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的預知事件、反映社會精神風貌的小故事等。
事件通訊的寫作,要求敘事為主,見事見人;要求小中見大,顯示意義;要求形象再現,形神兼備。
3工作通訊
工作通訊是反映不同領域、各行各業工作中新情況、新辦法、新經驗、新矛盾、新問題或者新趨勢的通訊。它是有中國特色的新聞體裁,西方很少見到這種體裁。
工作通訊的報道內容主要是展示各項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反映工作中的問題和教訓,剖析工作中的難點問題等。
工作通訊的寫作,要求能指導實際,體現政策。指導實際是工作通訊的寫作目的。這就是要求所報道、所研究的問題,要有典型性,應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突出問題;就是要求記者、編輯“吃透兩頭”,一頭是實際,一頭是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隻有“吃透兩頭”,並在通訊報道中體現“兩頭”,才能夠指導實際。
工作通訊的寫作,要求能善抓“熱點”,敢碰“難點”。所謂“熱點”,是指新的曆史時期實現黨和國家中心任務的關鍵性問題。所謂“難點”,是指那些早已出現,卻遲遲得不到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4風貌通訊
風貌通訊又稱為“旅行通訊”、“概貌通訊”。它是著重描繪社會變化、時代風尚及風土人情的通訊報道。風貌通訊具有開闊眼界、互相溝通、增長知識的作用。
風貌通訊是通訊中最早出現而且運用較多的一種類型。它繼承我國古代山水遊記文學的優良傳統,是遊記文學與新聞報道的結合體。雖然現代風貌通訊對古代精湛的遊記文學的寫作技巧有所繼承,但它與古代遊記文學有著本質的差別。差別在於:它不是文人墨客記述閑情逸致之作,也不是失意之士情懷的抒發,而同其他通訊體裁一樣,是時代的寫照,是曆史的縮影,是新聞傳播的工具。
風貌通訊的寫作,要求描“新”寫“變”,要抓特點。風貌通訊的新聞性體現在一個“變”字,要善於描“新”寫“變”,即寫新的社會氣象,寫舊貌換新顏。風貌通訊可以報道一個地區、一條戰線、一個單位發展變化的新氣息、新麵貌,可以介紹祖國風光、地方物產、人情風格,也可以反映異國的社會現狀和風土人情,無論是國內題材還是國外題材,都要抓住特點。
第四節新聞評論寫作
請看下麵一則例文:
薄熙來重慶打黑昭示必須高度警惕官商匪勾結
朽木看重慶這兩個月的打黑除惡大戰役,如同在看一部驚心動魄的電視連續劇。不,應當說,現實比虛構更令人觸目驚心。而最令人感慨並最值得重視的便是:我們必須高度警惕、正視並解決官商匪一家的現實了。
請看以下一些事實,這些事實全部來自新華社、中國新聞社的中國新聞周刊及重慶當地權威的官方媒體——
官:最典型的是重慶司法局長文強,這是一個傳奇人物,9年之前,他曾指揮破獲當時的“中國第一刑案”致使要犯張君伏法,他本人受到表彰,如今,他已因涉黑而被雙規。文強以下的涉黑之官就不一一列名了,這裏隻轉述《中國新聞周刊》披露的一個數字:“接近重慶公安局的人士稱,截至今年7月,重慶已有502名公檢法幹部涉案接受調查”——當然,“接受調查”不代表必有問題,但同樣“當然”,這些“官”中必有人有問題。
商:最新消息,“100餘名黑惡團夥骨幹成員全部緝拿歸案。其中,陳明亮、黎強等67個黑惡團夥首犯和骨幹分子被警方先後執行逮捕”。茲摘抄幾個材料:陳明亮,重慶市江州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擁有億萬身家;黎強,重慶渝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擁有20多家企業;龔剛模,重慶市銀鋼集團銷售公司總經理,“被摩托車行業稱為銷售奇才”;王天倫,重慶今普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句話,這回被抓的涉黑之商家,皆重慶商界大腕。
匪:匪者黑也、惡也。這次重慶抓的這些人,無一不匪。看看他們都幹了些什麼:或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或犯有賭博罪,或犯有組織賣淫罪,或犯有敲詐勒索罪,或犯有故意殺人罪。這麼說吧,這些人是惡霸、是土匪,是橫行社會、危害社會的匪人。
而最大的問題是:這些官、商、匪,已為一家人!
首先,是文強之類的官員為黑惡勢力打起保護傘,報上說,一些黑惡勢力正是靠著他們,肆無忌憚、為非作歹而“心想事成”。其次是這些涉黑之商人大款,不少都有金光閃閃的紅帽子、紅頂子,有的“掛有多個官方或半官方的頭銜”,有的戴上了當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官帽,有的受到官方的各種表彰獎勵被樹為先進典型……官與商的身份、名分、招牌亮在明處,而黑、惡、匪的勾當行在暗處,真可謂相得益彰,左右逢源,如魚得水!而一旦官商匪成了“一家”,聯起了手,他們越發肆無忌憚,連那些黑、惡、匪的勾當也敢公行於光天化日之下。不是嗎?想想看,如果沒有官人佑護,如果沒有紅頂子“頂事”,他們敢百無禁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