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回動了真格,力度很大,強力、強勢,以至於成了一個時期全國各地媒體和人民群眾關注的重大新聞熱點,人民群眾拍手叫好。我想,這便是將那些無視黨紀國法而作奸犯科的“官商匪一家”一鍋端的效果!這裏,官是一切問題的症結,官正則風清,官嚴則匪懼,官廉則商服。官員自身清白,就能肅弊除黑打惡擊醜;而商、匪即便聯手也難成大的氣候。這,便是重慶打黑風暴給我們的最為有益的啟示。
這篇發表於2009年8月31日人民網的評論員文章,是針對重慶通過打黑風暴而揭示的社會問題發表的議論。
一、新聞評論的含義及特點
新聞評論是針對現實生活中新近發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實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發議論、講道理,直接發表意見的新聞體裁。
新聞評論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麵:
1具有顯著的新聞性
新聞評論的新聞性,主要是指它的評論對象本身就是新聞,或具有新聞所要有的真實性,體現出強烈的現實針對性。
2具有鮮明的政治性
新聞評論的政治性,主要表現在它針對那些具有政治意義的問題發言。它總是圍繞著重大的政治問題以及在貫徹執行黨的中心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具體分析,從而闡明黨的立場和主張。那些具體的業務技術問題、學術問題,一般情況下不是它評論的對象。但是,如果這些問題涉及政治思想問題,或是在目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那就成了它的評論內容。
3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新聞評論的群眾性,首先表現在它的內容是廣大群眾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同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而又能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和呼聲的。新聞評論所涉及的常常是屬於公共領域的、適合於通過新聞傳媒刊播的話題,對於這樣的話題,受眾常常表現出關注的興趣和熱情。新聞評論的群眾性,還要求新聞媒介盡量吸收廣大群眾關心評論工作,參加評論的寫作。
4具有極強的邏輯性
新聞評論的邏輯性首先體現在論點、論據和論證之間的嚴密的邏輯關係上,論點要合乎邏輯,論據要能支撐論點,論證是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邏輯過程。邏輯性其次體現在論證推理的嚴密上,相當多的新聞評論,都是在層層推理過程中進行的。
二、新聞評論的選題立論及論證
1選題的根據
新聞評論的選題,就是選擇所要評價的事物或所要論述的問題,確定所要評論的對象和論述的範圍。就一篇評論來說,選題主要是指它提出的是什麼問題,是針對什麼問題而發表評論。簡而言之,選題就是選擇和確定論題。論題選擇得恰當,評論寫作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新聞評論選題,根據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一是當前的客觀形勢、輿論動向和宣傳任務,以及最近中央發布的重要決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這些不僅是選題的重要來源,而且有助於選題和立論體現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贏得人們的重視。
二是實際生活中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變革、新矛盾、新風險,以及來自廣大群眾和社會基層的呼聲和要求。這是新聞評論選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是重要的新聞事實、新聞事件和新聞典型。這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是結合實際引導輿論、發揮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於評論選題富有針對性、新聞性和時代感。
2立論的要求
新聞評論的立論,就是一篇評論所形成和提出的主要論斷或結論,是作者對所提出的論題的主要見解,是選擇論據和分析事物的指導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綱”,起統率全文所有觀點和材料的作用。
一篇成功的新聞評論作品,就其立論而言,理應具備這樣的基本要求:針對性、新穎性、準確性和前瞻性。
3論證的原則
新聞評論說理論述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概括起來就是論據與論點統一,虛與實統一,破與立統一,嚴肅與生動統一。
(1)論據與論點統一
論據和論點的統一,是新聞評論說理論述的一項重要原則和要求。首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事”就是全麵掌握材料,“求是”就是從占有的大量材料中研究事物的內部聯係,掌握其規律。堅持了這條原則才能使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也才能使論據和論點的統一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其次,正確處理好論據和論點的辯證關係。
(2)虛與實統一
虛與實統一是評論論述的又一個原則和方法。在評論寫作中,虛與實是對立的統一。虛,指理論、觀點、政策、思想;實,指事實、實踐、業務、材料。寫評論,要和當前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力求虛實並舉,善於務虛。
(3)破與立統一
在新聞評論寫作中,破與立總是辯證統一的。立,就是正麵提出和論證自己的觀點;破,就是反駁和糾正錯誤的觀點。在一篇評論中,這兩者常常是結合使用的。一方麵,要說理總得破除一種觀點,樹立一種觀點,而為了樹立正確的觀點,在其分析論證過程中,就得澄清與之有關的模糊觀點,糾正與之有關的片麵認識,反對與之相對立的錯誤思想;另一方麵,為了批駁和糾正錯誤觀點,也需要闡述正確的見解和主張。
(4)嚴肅與生動統一
新聞評論作為一種論說性文體,它論述的對象多半涉及時事、政治、政策、路線,它的任務主要在於闡述政策、解惑示趨、引導輿論,它論述的道理思想性、理論性和政策性都比較強,它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又常常偏重於邏輯思維,因此,它屬於相對嚴肅的報章文體。嚴肅的文字很容易導致枯燥乏味,以至提不起讀者的興味。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在說理時特別要講究生動形象,務求體現嚴肅的論題與生動風趣的表述的結合,體現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體現抽象的論述與具體形象的文字表現的結合。也就是說,嚴肅與生動統一,正是評論說理一項不容忽視的原則和要求。
三、幾種新聞評論的寫作
1社論
社論是代表編輯部就某一重大問題發表意見的權威性評論。黨的機關報發表的社論,是代表它所屬的機關的。按我們現行的新聞工作的有關規定,社論發表前必須送請同級黨委機關指定的專門機構或負責人審批。社論的觀點,如果不是同級黨委提出來的,至少也得到了同級黨委的同意,它反映的是同級黨委的意見。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三大黨報,屬中共中央宣傳部,一些重要社論,編輯部事先要研究和審定理論選題的內容提綱,並將它遞中央有關領導審閱,經審閱批示修改同意後,再由社論作者寫成初稿打印幾份在內部傳閱修改或根據需要送外部的專家閱正,最後總編輯定稿,必要時還要送中央負責同誌定稿。
在報刊所有言論中,社論最具權威,最有影響,是新聞評論中的“重要武器”。社論是表明報紙的政治麵目的旗幟,報紙有了社論才具有完全的政治價值。
2評論員文章
評論員文章屬於中型社論,介於短評與社論之間,反映編輯部的觀點和傾向。除特殊情況,一般無須送審,它的權威性僅次於社論,而時效性又高於社論。
評論員文章包括本報評論員文章、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本報評論員文章有署名的和不署名的,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是評論員文章的一種特殊形式,主要是有關黨政機關或理論學術機構的負責幹部、專家和其他一些學有專長的人士撰寫,以就當前重大理論問題、思想問題、政策問題發表獨到的見解。這類文章,其規格比本報評論員文章要高一些。冠以“特約”二字,意在強調作者的身份。
評論員文章一般從某一角度某一側麵對某一問題進行直截了當的剖析,所評問題的麵,比社論要寬泛些,既可以談十分重大的問題,也可以談不是十分重大的問題。評論員文章除了一部分以獨立形式發表外,大多數情況下是依托有關典型、配合重要報道、結合形勢任務而發,運用上比較自由。
3短評
除了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外,報紙上最常見又規格較高的新聞評論是短評。它是一種篇幅短小、內容單一、分析扼要、使用靈便的編輯部評論。它根據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常常配合新聞報道就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的某一方麵的問題,代表編輯部發言。在選題、評述範圍、立論角度、篇幅、規格等方麵,它比之社論要具體單一、輕便靈活、短小精悍,一般由編輯部的具體部門定稿,屬於新聞評論中的“輕騎兵”。
短評一般配合新聞報道發表,對報道有一定的依附性。它要求短小精悍,一般在五百字左右,內容、結構、行文的語氣都很集中。短評的論點應當集中、鮮明,論述應當一氣嗬成,力求達到“言近而旨遠,詞約而意深”,而不應當成為社論或長篇論文的縮寫。例文如下:
寒假作業為何“雷人”
新聞背景:近日,有人發帖批評孩子的寒假作業“雷人”,引來廣泛共鳴。家長們紛紛反映,許多寒假作業除了“雷人”外,還有內容超綱、缺少“常識”等問題。
“四個小娃娃好像一群小青蛙,一隻小蜻蜓好像”,這是一本寒假作業中的“照樣寫句子”。即使是調動最大膽的想象,也難以發現其中“照樣”的邏輯。一些寒假作業,缺少專業的眼光,與課程內容脫節,既不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也打亂了知識學習的係統性,讓孩子失去假期學習的樂趣,甚至還起到“混淆常識”的反作用。
究其原因,就在於寒假作業背後,可能有個龐大的利益鏈,編輯、出版、發行,甚至是學校,都能在其中分上一杯羹,直接導致了粗製濫造的寒假作業大量湧入市場,占領孩子們的書桌。除了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外,直接采購、布置寒假作業的學校,一定要把好關,最好能為孩子量身定製,切不可誤人子弟。
這篇短評為強國論壇網友劉義忠所寫,刊登在2010年2月8日的人民網上,文章主要針對寒假作業出現許多“雷人”現象以及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4編者按語
顧名思義,是編者所寫的按語,是依附於新聞報道或文稿的新聞評論。某一新聞稿發表時,有關編輯在它的前麵、中間或後麵寫些簡短的言論,對新聞中值得肯定的東西加以讚揚,點明其深刻的、帶有普遍性的意義;對錯誤的、有害的思想和行為加以否定、批判,指出應從中吸取什麼教訓,這就是編者按語。
根據按語的位置,可以把編者按語分成三種基本類型:文前按語,文中按語和編後。
文前按語是加在文稿前的按語,在三種按語形式中,地位最重。它冠於文前,片言居要,顯得鄭重其事;在字號運用上,或用楷體排出,或用比正文大一號的字體排出,顯出重要的地位;在行文上,它提綱挈領,言簡意賅。它可以是說明性的:提示相關內容;也可以是評論性的:表明編者的意見。
文中按語插入文中,附在某一句、某一段後麵,用括號標出,有感而發,有疑就注,有錯就批,表明編輯部的態度。較之前後按語更便捷。
編後又稱“編後小議”、“編者附記”、“編輯後記”、“編餘”,它附在文後,旨在深化稿件的主題或報道思想。編後是編輯對新聞稿件有感而發的一種抒情、聯想和議論性的文字,寫法上接近隨感、短評,可以抒情,可以議論,必要時也可以做些適當的論證,可以加標題。
在新聞評論諸文體中,按語不是獨立的評論文體,它總是依附於報道或有關文字材料發表見解的。這就意味著報道本身也就是按語言論的基礎,言論的論據。寫按語不要簡單地去重複報道本身所提供的事實和見解,也無需展開具體的論證,直截了當地發表意見和主張就行了。
5專欄評論
專欄評論指的是在報紙相對固定版麵上特定的專門欄目中發表的評論。專欄評論就作者的構成而言,不管是群言專欄、集體專欄和個人專欄等類型,其欄目總是相對固定的。例如,《人民日報·今日談》言論專欄,自1980年1月2日創辦至今已有30個年頭了。《經濟日報·星期話題》於1985年1月隨《經濟日報》星期刊的創辦而與讀者見麵,迄今也已20多載。上海《新民晚報·未晚談》專欄,由林放(趙超構)於新中國成立前後主持筆政達四五十年之久,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因作者逝世而終止。除欄目相對固定外,一般說來,體式也屬相近,版麵位置、篇幅大小大體也趨於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