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新聞文體寫作(下)(1 / 3)

四、幾種常用消息的寫作

1動態消息

例文:

美國對伊拉克開戰

1.快訊:巴格達響起空襲警報

2.簡訊:美國戰機襲擊伊拉克

新華社巴格達3月20日電新華社獲悉,美軍開始空襲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遭到若幹枚火箭的襲擊。(完)

3.消息: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

新華社巴格達3月20日電美國星期四淩晨發動了對伊拉克戰爭。

美國戰機是在總統喬治·布什要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要麼離開伊拉克,要麼麵臨戰爭的最後期限到期1個半小時後,襲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

巨大的爆炸聲不絕於耳,火焰照亮了天空,空襲警報聲響徹這座擁有500萬人口的城市。

目前,這次空襲的目的尚不清楚。(完)

伊拉克當地時間2003年3月20日淩晨,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這是21世紀初最重大的國際事件之一。新華社巴格達分社最先向全世界播發了戰爭爆發的消息,為了爭分奪秒,首先發的是快訊,這條快訊領先全球10秒,引起國際新聞界的轟動;繼後發的是簡訊,這條簡訊全文27個字,交代了“何人”、“何地”、“何事”等情況,體現了簡訊篇幅簡短、內容簡略、結構單純的特點;由於不夠詳細,後麵又發了“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消息,對“何時”、“為何”等新聞要素進行了必要的交代。

動態消息是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及時報道。在消息的諸多體裁中,它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報道形式,是報道量最大、時效性最快的一種體裁,是最能反映新聞特征的新聞體裁。

簡訊是新聞報道中最簡短、迅捷的一種體裁,又稱簡明新聞、短訊、快訊,或“一句話新聞”、“標題新聞”,本質上屬於動態消息。

動態消息是一事一報,這就要求記者要有一雙慧眼,能夠發現具有傳播價值的新聞事實,並立即采取行動。單發事件,如“珠江璀璨夜花船競風流廣州市民昨晚駐足兩岸爭睹芳容”(《南方日報》2005年11月2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人民日報》2003年10月16日)等,比較容易把握;較為困難的是從龐雜的事物中發現報道題材,例如從各種會議、新聞發布會,以及其他社會事物中截取有價值的部分,都需要記者具有很強的新聞敏感與行動能力。

動態消息要善於表現出動態感和現場感。寫出動態感,就要求多用動詞,這是因為動詞具體、明確,能準確而形象地描繪出事物的動態,相對而言,形容詞、副詞等,往往比較抽象、空泛。寫出現場感,就要求有某些生動的細節,用白描的手法加以刻畫。動態消息因篇幅短小不能濃墨重彩地刻畫,所以多用白描的手法,選擇準確傳神的動詞,勾勒出現場的細節。再現新聞事實的現場,能讓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受眾對事件的興趣。

時效是動態新聞的生命。動態新聞保證時效的方法之一,是“化整為零”,以確保即時發稿。突發事件或其他時效性很強的事件,一般不待事情全部結束,或有了時間再報,而是跟蹤事件進展,隨時發出消息。一些突發性災害的報道,尤其不能等待結果,要傳達階段性的信息。例如地震,一般不待查清傷亡或財產損失情況,即可發出快訊。至於趕寫的稿件是否能發有時要由媒體負責人定奪。但是,作為第一線記者,必須牢記時效對於新聞,尤其是對於動態新聞的重要性。

2綜合消息

綜合消息是指圍繞一個主題思想,從不同側麵概括反映某個事件、問題的全局性情況,或綜合報道不同地區、單位具有同類性質又各有特點的多件新聞事實的一種新聞體裁。

綜合消息的寫作,要求要總攬全局、高屋建瓴。綜合消息報道的是帶全局性的情況,這就要求記者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認識局部發生的新聞事實。一些新聞事實,如果僅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是沒有多大的新聞價值的,但如果把它放在宏觀的背景下來觀察,則能顯示出非同一般的意義。例如《我國影壇崛起一代女導演》這篇綜合消息,新聞事實來源於文化部評出15部優秀影片,其中有7部片子的導演是女同誌,如果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價值不是很大,但把它放在世界影壇這個大的背景下,其價值就凸現出來了,因為在世界影壇上,女導演一向是鳳毛麟角。

綜合消息的寫作,還要求進行深入挖掘。麵對眾多的材料,要先理清頭緒,看看各種材料之間有什麼內在聯係,哪些材料足以說明問題,哪些材料隻是枝蔓或聯係不大,分清材料的主次、輕重,同時對材料進行深入挖掘,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麵和本質特征,概括出觀點,確立主題。進而圍繞觀點、主題選取材料,把它綜合整理成一篇出色的新聞報道。例如《取下神像掛地圖》這篇綜合消息,它的新聞材料是河南省上蔡縣新華書店出售中國地圖17500幅,達到了曆史最高水平,中國青年報的記者來到這個縣後,深入采訪,挖掘這個材料的實質,得出了這樣的主題:市場經濟體製建立以後,農民找到了發財致富的門路,買中國地圖,是為了尋找自己的產品市場。這篇新聞報道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3述評消息

述評消息是以夾敘夾議方式傳播新聞信息的一種新聞體裁。它既負有報道新聞事實的任務,同時還要對新聞事實發表評論,這使它既具有一般消息所具有的新聞性特點,又具有新聞評論所具有的評論性特點。與消息比較,述評消息所述的事實也是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既具有新聞的“五要素”,又具有新、快的特點,所以,述評也具有新聞性。

述評消息的寫作,要求在選材上,要有針對性。述評消息在給受眾提供某一新聞信息的基礎上,還要給受眾思想上的啟迪和工作上的指導,因此,記者在材料的選擇上要有針對性。例如《“天體大十字”預言宣告破產》一文,就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天體大十字”預言盛傳幾十年,在科學界爭論不休,該文在報道“天體大十字”預言徹底破產這一新聞事實的同時,提煉出了批判“末世觀”、弘揚科學精神這一有針對性的主題。新聞播發後,被全國各大媒體廣泛刊播,受眾反響強烈,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在第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這篇述評新聞獲得一致好評,獲得消息類一等獎。

述評消息的寫作,要求在寫作方法上,要做到述評結合。述評消息中的事實,可以是概括性的材料,也可以是具體的事例和確鑿的數據,但必須是典型的、有說服力的;述評消息中的分析、評論,應該具有精辟、簡潔的特點,見解獨到,要言不煩,分析中肯,一針見血。在寫作上,它往往夾敘夾議、敘議結合。精辟的議論,使事實顯得更為醒目,而典型的事實,又使議論顯得精彩有力。但“述”與“評”的分量,是不能等量齊觀、平分秋色的,在述評消息中,述為主,評為輔,述的分量要大,評的分量相對要小。

第三節通訊寫作

首先請看同題材的消息和通訊個案。

陳景潤遺體在京火化

新華社北京(1996年)3月29日(記者秦春)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景潤的遺體今天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陳景潤是因長期患病醫治無效,於1996年3月19日13時10分去世的,終年63歲。

溫家寶、盧嘉錫、朱光亞今天上午來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為陳景潤送行。喬石、劉華清、宋健、王兆國、洪學智、嚴濟慈等在陳景潤逝世後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向他的家屬表示慰問。

(1996年3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

告別陳景潤

新華社記者秦春今天,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一片靜穆。一代數學巨星陳景潤安臥於鮮花鬆柏間,在低回的哀樂中,人們默默地為他送行。

陳景潤一生為了鍾愛的數學事業,孜孜不倦,嘔心瀝血,積勞成疾。最終,在距離哥德巴赫猜想“1+1”的輝煌頂峰隻有咫尺之遙時,他卻體力不支地倒下了。

人們緩緩地從他身邊走過,默默地鞠躬,輕輕地走過,生怕驚醒了這位一生過度勞累的數學家。

一幅高懸的挽聯向人們展示著陳景潤的不朽精神——“景星有意頑強拚搏移動數學群山摘取明珠光寰宇;潤物無聲奮力奉獻攀登科技高峰掬捧丹心照汗青。”

十多年來無微不至精心照料陳景潤生活的妻子由昆醫生,今天為丈夫送行,特意穿上她平時最心愛的軍裝。在她敬獻的花籃上方,陳景潤那張身著白襯衣、鮮紅羊毛衫的大幅彩照,高懸於靈前。依然是欣慰微笑,溫和的目光。

溫家寶、盧嘉錫、朱光亞前來八寶山為陳景潤送行。喬石、劉華清、宋健、王兆國、洪學智、嚴濟慈對陳景潤的逝世表示哀悼。中組部、統戰部、人事部、衛生部、中國科學院的領導前來為陳景潤送行。

著名數學家王元、楊樂、吳文俊、丁石孫來了。今天為陳景潤送行,無不悲痛地說:“這是我國數學界的重大損失。”

的確,在陳景潤走過的63年的人生旅程中,他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重大成果,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領域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在世界數學史冊上為中華民族書寫了輝煌一頁。

陳景潤生前最喜愛的學生之一王天澤博士,如今已是河南大學數學係教授。此刻,麵對恩師的遺容,他久久不願離去:“陳先生的勤奮、嚴謹治學精神使我終生難忘,他永遠是我心中的楷模。”

18年前作家徐遲描寫陳景潤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曾對當時的一代青少年成長產生過深深的影響,激勵和鼓舞了他們勤奮學習去攀登科學高峰。如今,一代數學巨星隕落,已是82歲高齡的徐遲老人又拿起顫抖的筆,記下哀思。(1996年3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

第一篇是消息作品,突出的是“陳景潤遺體在京火化”這樣一件事,敘述顯得相當簡約,可謂言簡意豐,也並不追求敘述的生動性。第二篇是通訊作品,以飽含深情的筆觸,穿插敘寫了公墓禮堂的場景、氣氛,人們的感受、心境,數學巨星陳景潤的輝煌成就,甚至還寫到了妻子由昆的衣著打扮和陳景潤的音容笑貌。總之,保留了許多無法寫到消息中去的材料,采用了許多並非消息所常用的寫作手法。由此,通訊顯得比消息豐滿和生動,也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

一、通訊概述

1通訊的定義及特點

丁柏銓教授在其主編的《新聞采訪與寫作》一書中是這樣認為的:“通訊是關於新聞事實的延展性報道。”丁柏銓:《新聞采訪與寫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頁。我們認為,它能準確地概括通訊的內涵。

通訊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內容的延展性

我們知道,消息文體對於新聞事實的報道,往往是一種勾勒概貌的、濃縮式的報道,它並不提供關於新聞事實的詳細情況,並不對細節進行充分展開。與消息文體相比,通訊文體更能報道新聞事實的全貌、全過程,更能完整地演繹新聞的諸種要素,更能展示新聞事實和新聞人物的細節。這些差別在報道同一題材的消息和通訊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通訊作品的內容相對豐滿,在消息作品中無法保留的一部分內容可以為通訊作品所包容。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在消息寫作中通常並不看重細節描寫。因為細節描寫對於新聞信息的傳播來說並不能增加其重要性,相反倒會使文本顯得冗長。通訊作品在傳播必不可少的新聞信息的同時,還必須注重於形象感染力,因此它無疑應當重視對細節和情節的描寫。對細節和情節展開生動的描寫,這正是可以形成動人的力量的地方。

(2)手法的多樣性

記者寫作通訊,往往通用多種表達方式。在一般情況下,消息多用敘述和說明,描寫也占有一定比重,對抒情和議論則有所控製。這樣一種狀況,是和消息作品主要用來傳遞新聞信息的功能相一致的。通訊作品,當然也承擔著傳遞新聞信息的任務,但除此以外,它還兼有陶冶受眾情操的作用。它的被認可,是建立在受眾的新聞需求和精神享受獲得雙重滿足的基礎之上的。正因為如此,通訊作品的作者所動用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使用得相當自如。在所有新聞文體中,通訊是攝取文學因子最多的一種文體。

(3)效果的多層性

優秀的通訊作品經傳播以後,常常能形成多層性的效果。第一層次的效果:使人獲得豐富的新聞信息。這是受眾閱讀通訊作品和閱讀文學作品結果有所不同的地方。第二層次的效果:使人受感動、受感染。這是受眾閱讀通訊作品和閱讀消息作品結果有所不同的地方。第三層次的效果:使人進而得到理性啟迪。一般而言,通訊作品中發人深省的內涵要比消息作品中的多。這是因為,通訊的作者在作品中較多地融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