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孔子與墮三都(3 / 3)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公斂處父。

如今三桓勢力今非昔比了,經過陽虎和公山不狃造反後的季氏,已經沒有什麼實力了。三桓之中,能取代季氏的隻有孟懿子。

說實話,孟懿子並不想拆毀成邑,因為孟氏還是比較穩定的。特別是成邑長官公斂處父,並沒有陽虎、侯犯和公山不狃等人的劣跡,這個人還是靠得住的。然而郈邑和費邑先後被拆了,成邑能獨存嗎?

成邑長官公斂處父怒氣衝衝地跑來找孟懿子,一見麵就說:“成邑不能拆。”孟懿子歎了口氣說:“現在郈邑和費邑都拆了,成邑不拆怎麼能行呢?”公斂處父反駁道:“成邑是魯國邊境重鎮,倘若拆毀,齊國的軍隊便可以長驅直入,直接威脅魯都。”

孔子之所以要墮三都,是因為這三座城堡非常堅固,易守難攻。擔心一旦叛亂,政府軍將望洋興歎。顯然,孔子的想法是攘外必先安內,這個想法也無可厚非,在齊魯夾穀會盟後魯國受到齊國軍事威脅的可能性很低了。但是公斂處父所說的,也有道理。國家的安全絕不能寄托在敵人身上,魯國墮三都是自毀長城。

當然,公斂處父未必完全是公心,他應該也有小算盤的。作為成邑長官,要是這裏的城防都被拆毀了,不消說自己手上的權力就大打折扣了。孟懿子聽了他的話後,一聲不吭,這時公斂處父又說了:“成邑乃是孟氏的堅強後盾,沒有成邑,便沒有孟氏。你隻要不吭聲,保持沉默就行,我不會讓他們的拆城行動得逞的。”

麵對魯國政府的強拆行動,公斂處父決心以武力抗拒。

成邑的強硬態度,使得魯國政府大為惱火,魯定公親自率領政府軍進攻成邑。可是我們不得不說,魯國政府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差了。在國君的親自指揮下,成邑仍然毫發無損,魯定公隻能幹瞪眼。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魯國“三都”確實在城防建設上有獨到之處,這也是孔子所擔心的。一旦君主與這些國內實權派對抗,是絲毫不占優勢的。

“墮三都”最終隻是墮了兩都,成邑的高大城牆仍然巋然挺立著。

孔子的這一旨在打擊三桓及其家臣勢力的宏偉藍圖最終沒能實現,後世的儒者們都景仰孔子在“墮三都”中體現出來的大政治家風範。可是當我們詳察史實時,卻發現這一行動的得益者卻是三桓集團。

季桓子利用魯定公與孔子的拆城,打垮了長期盤踞費邑的公山不狃。雖然費邑名義上是季氏的領地,實際上早成為家臣的天堂。拆毀費邑,他並不覺得心疼;相反,讓家族內部的反叛者失去了一個軍事基地。同樣,叔孫州仇的郈邑也早就落入家臣之手,借政府拆城行動也消除了侯犯重返郈邑的後患。

與季氏和叔孫氏相比,孟氏沒有家臣的反叛,當然不願意拆城。因此在“墮三都”一事上,表麵上看,孔子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拆毀了兩城。但說句不好聽的,這隻是為三桓打工罷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搞政治陰謀上孔子還是學究味濃了點,畢竟鬥不過這些老奸巨滑的政客們。

季桓子和叔孫州仇都利用孔子達到目的了,那孔子的政治命運也差不多了。

三桓對孔子的政治主張心知肚明,這個家夥的目的便是剪除權臣勢力,重樹君主權威。強公室弱私門,將權力歸還魯定公,三桓不會讓孔子得逞的。

一旦失去了三桓的支持,孔子還能做什麼呢?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以季桓子為首的三桓集團開始架空孔子。這一年,齊景公送了八十名女樂給魯國政府,季桓子接受了。並且與魯定公終日沉迷於女樂美酒之間,看來魯定公的定力也不行。魯定公本來就權力有限,手頭上那一丁點軍隊,在內戰中都沒有打過一場漂亮的戰鬥。這時又被季桓子以酒色歌舞迷惑,原本那點被孔子點燃的鬥誌也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連魯定公都不支持了,孔子怎麼跟三桓鬥法呢,難不成靠他手下那千把個學生?這時門生子路跑來跟孔子說:“夫子可以走啦。”孔子舍不得走,想到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就這樣泡湯了,他心有不甘,便對子路說:“先等等看吧,很快就要郊祀了。如果祭祀完後把祭肉分給我,就說明他們還想讓我幹,那我還會留下來的。”

季桓子主持郊祀,孔子眼巴巴地等著祭肉。左盼右盼,終於沒有等到。在他看來,這是一個信號。魯國政府已經排擠他了,他在魯國已經無用武之地了。於是乎孔子帶著自己的一幫學生,離開了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隨著孔子的離去,魯國的改革也戛然而止,政出三桓的局麵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