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趙鞅力挽狂瀾(1 / 3)

晉國內鬥的傳統源遠流長,一百多年下來,好多曾經顯赫一時的名門望族消失得無影無蹤。不過倘若與春秋晚期的內鬥相比,那麼以前的故事未免顯得小巫見大巫了,內鬥最終也葬送了曾經笑傲江湖的霸主晉國。

春秋末期大內鬥的導火線是從趙鞅殺趙午開始的。

經過幾代人的火並,晉國形成六大家族掌控大權的局麵,這六大家族分別是趙氏、魏氏、韓氏、中行氏、知氏和範氏(士氏)。六大家族輪流執政,自從向戌弭兵後,晉國的曆代執政分別是趙武、韓起、魏舒、士鞅和荀躒(知躒,又稱“知文子”)。基本上輪流坐莊,這就是有晉國特色的六卿製度。

荀躒執政時,趙鞅為副執政。雖然地位上略遜於荀躒,但他正值盛年,有雄才偉略。鋒芒畢露,風頭反倒蓋過荀躒。

公元前497年(這一年孔子從魯國出走),發生了趙鞅殺趙午的事件。

這一年,趙鞅突然想起一件事。原來在三年前,由於衛國叛晉投靠齊國,並出兵攻打晉國的邯鄲,所以趙鞅率領晉軍進攻衛國。衛靈公害怕了,便送了五百戶人給趙鞅,以換取和平。趙鞅將這五百戶人安置在了邯鄲,後來他想將這些勞動力轉移到自己的領地晉陽,便指示邯鄲大夫趙午去辦這件事。

趙午是趙鞅的同宗,他回到邯鄲後,與父親兄弟商量這事。大家都反對,因為這五百戶都是衛國人,要是貿然遷到晉陽,會影響與衛國的外交。趙午一聽,也覺得有道理,便把這事一拖再拖。

趙鞅發怒了,趙午居然不執行自己的命令。索性派人將趙午抓到晉陽,關入監獄中。趙午的隨從涉賓到獄中探監,獄卒們要求涉賓解下佩劍,才可以進入監牢中。涉賓不肯,雙方就起爭執了。趙鞅是趙氏宗主,他認為趙午是公然挑釁自己在趙氏家族中的權威。不僅對自己的命令不執行,連他的隨從也狂妄囂張。一怒之下,他下令處死趙午。

趙午死得有點冤,其實他的出發點也是為國家考慮。而趙鞅卻純粹是為了一己之私,濫殺無辜。趙午死後,悲憤的涉賓回到邯鄲扶立趙午的兒子趙稷為邯鄲城主。並起兵反叛,聲討趙鞅,晉國的內戰遂爆發了。

趙鞅是個極其果斷且才幹非凡之人,年紀輕輕時父親趙成便去世了。他接替父親成為晉六卿之一,在晉國政壇上活躍了二十多年。地位也不斷上升,最終成為晉國中軍副帥兼副執政。當邯鄲叛亂的消息傳來時,趙鞅沒有絲毫遲疑,馬上下令平定叛亂並派遣上軍司馬籍秦率軍攻打邯鄲。

誰也沒有想到,這場由邯鄲引發的叛亂竟然是晉國大內鬥的序幕。

六大家族中的中行氏和範氏拒絕圍剿邯鄲,原來趙午與中行寅(即荀寅,攘夷英雄荀吳之子,中行氏與知氏均為荀氏之分支)關係密切,他是中行寅的外甥。中行寅早就對趙鞅的鋒芒畢露心懷不滿,如今外甥無辜被殺,更讓他大為震怒。他秘密聯絡範吉射(即士吉射,士鞅之子),聯合反對趙鞅。中行氏與範氏有姻親關係,範吉射一口答應中行寅的請求,兩大家族遂開始集結軍隊準備進攻趙氏。

趙鞅手下有一位謀士,此人名叫“董安於”,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他打探到中行氏和範氏準備聯手倒趙時,便匆匆跑去見趙鞅,力勸道:“現在中行氏和範氏準備與邯鄲聯手了,我們還是先發製人吧。”

可是趙鞅對形勢的嚴重性估計不足,他隻是輕描淡寫地說道:“晉國有國法,先造反作亂者死,我們還是後發製人吧。”董安於心裏一想,都什麼時候了,還搬起法律條款。這可不是一般人的造反作亂,而是權傾晉國的兩個大家族。於是他又對趙鞅說:“與其讓叛軍先發製人,使得生靈塗炭,不如讓我一個人承擔率先發難的罪名,請您務必同意我。”趙鞅默然不言,董安於隻得悻悻而退。

趙鞅不肯先發製人,但中行寅與範吉射卻不管那麼多,他們聯手向趙氏發動進攻。令趙鞅沒有想到的是,在此關鍵時刻,他派往鎮壓邯鄲的上軍司馬籍秦竟然臨陣倒戈,加入到中行寅與範吉射的反趙陣營中。

籍秦的倒戈令反趙聯盟軍的實力大大增強,趙鞅的軍隊很快被打敗了。趙鞅落荒而逃,逃到了自己的領地晉陽。

麵對趙氏、中行氏和範氏三家的內戰,知、韓和魏三大家族不可能袖手旁觀。是支持趙鞅,還是聲援中行寅與範吉射?三家心裏都有一個小算盤。

韓氏家族領袖韓不信(韓起的孫子)與中行寅有矛盾,魏氏家族的領袖魏曼多(魏舒的孫子)與範吉射有矛盾。看來晉國六卿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因此韓不信與魏曼多選擇站在趙鞅一方。

晉國元帥知躒(荀躒)的態度很重要,畢竟他是晉國的實際執政者。知躒有自己的打算,他有一名親信,名叫“梁嬰父”,深得其信任。知躒有意將他扶植為六卿之一,取代中行寅。而此時範氏家族中一位名叫“範皋夷”的族人,因為與範吉射不和,便前去投靠知躒。希望能取代範吉射,成為晉國六卿之一。這樣,知躒便自然而然地站在反對中行寅和範吉射一方。

知躒、韓不信和魏曼多三家便聯合起來,共同聲討中行寅與範吉射。

三大家族推舉知躒為代表,前去見晉定公。麵對晉國幾大家族的大火並,晉定公六神無主,不知如何是好。正好這個時候,知躒前來求見,晉定公趕緊起身迎接。知躒對晉定公說:“以前晉國君主曾經發布法令,率先發動戰禍者要處死。如今中行寅、範吉射和趙鞅目無國法,開啟戰端。現在趙鞅已經被趕到晉陽了,而中行寅和範吉射卻沒有受到懲罰。這樣有失公平,請下令驅逐中行寅與範吉射。”

知躒對趙鞅與中行寅和範吉射雙方各打五十大板,其實暗中是幫助趙鞅打擊中行寅與範吉射。

晉定公一聽,也對,現在趙鞅逃了。中行寅與範吉射氣焰囂張,那可不行,得打擊一下他們。於是發布命令,對中行寅和範吉射發動進攻。

這下子熱鬧了。

晉國六大卿家全部卷入內戰,知躒、韓不信和韓曼多共同出兵聲討範吉射與中行寅。但是沒有料到範氏和中行氏的軍隊竟然十分頑強,挫敗了三家聯軍的進攻。

在這場較量中,範吉射與中行寅顯然處於不利的境地。兩家對抗四家,況且對方還扛著晉定公的大旗,師出有名,怎麼辦呢?範吉射與中行寅兩人坐下來商量,認為知躒控製了晉定公,大有挾天下令諸侯之勢。看來最好的辦法是把晉定公搶過來,隻要自己掌握住晉定公這張牌,便可以控製政治輿論了。

可是這個決定遭到高強的強烈反對,高強就是那個在齊國四大家族內鬥中敗北逃亡的家夥,現在成為範吉射與中行寅的參謀人員。他指出:“如今知、韓和魏三家內部並不團結,如果逐一擊破,是可以打贏的,到時晉侯自然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如果現在攻打晉侯,那隻能促使知、韓和魏三家的團結。”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經曆過齊國內鬥的高強,顯然更加明白,晉國內部家族鬥爭之激烈遠甚於齊國。知、韓和魏三家貌似團結,其實各自有小算盤。隻要分別對待,挑撥離間,是可以瓦解其陣營的。但範吉射與中行寅並沒有看到這一點,他們急於求成,想要扭轉政治上的被動局麵,不惜鋌而走險。

然而不出高強所料,中行寅與範吉射很快陷入困境之中。他們聯手進攻晉定公,這無疑使他們成了叛逆的角色。國人們都站在晉定公一方,反對中行寅與範吉射。在知躒、韓不信和魏曼多三家的反擊下,叛軍終於戰敗了。

中行寅和範吉射落荒而逃,逃到了朝歌。

如何處置趙鞅呢?

韓不信與魏曼多出麵為趙鞅求情,但知躒頗為老奸巨猾。在他看來,趙鞅的勢力顯然已經對自己構成威脅,如果輕易赦免,那不足以打擊趙氏勢力。但是也不能把趙鞅列入黑名單中,因為韓不信與魏曼多都替他說話了。倘若一意孤行,那就得罪兩大家族了。

知躒給趙鞅出了一道難題,他把開啟戰端的罪責歸結到趙鞅心腹謀臣董安於身上。即認為是董安於的挑撥造成中行寅與範吉射的反叛,要求嚴懲董安於。

趙鞅心裏犯難了,董安於忠心耿耿,智勇雙全。如果給他治罪,不僅有昧良心,也將使手下其他謀士失去信心。這時董安於聽到風聲,他自己站出來,對趙鞅說:“如果我的死能使趙氏的地位穩定,那一條命有什麼好吝惜的呢?再說我也活了一大把年紀了,夠本了。”回到家中後,董安於懸梁自盡,以死報趙鞅。

董安於之死,令趙鞅深感內疚。但如今他身陷危局,隻能屈從知躒。他向知躒報告說:“您要求嚴懲董安於,現在他已經死了。”

知躒心裏偷著樂,因為董安於是趙鞅的左膀右臂,他的死對趙鞅絕對是個重大打擊。於是他又假裝慷慨,與趙鞅和解,並結為同盟。

範吉射與中行寅逃到朝歌,朝歌是春秋時期的一座名城,原本是衛國的首都。後衛國受狄人入侵,衛懿公被殺。朝歌破敗,衛國遷都,當過名城的朝歌便結束了其光輝的曆史。如今範吉射與中行寅在內戰中戰敗,退居朝歌,這裏又成為一個政治中心。

晉國爆發內戰,對雄心勃勃的齊景公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消息了。他高興地跳起來,讓晉國人去內耗吧。無論哪一方取得勝利都將使晉國元氣大傷,而齊國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齊景公立即與魯定公和衛靈公緊急會晤,商量對範吉射及中行寅提供軍事援助的事宜。

對晉國人來說,更要命的是一直搖擺不定的宋國這時見虎落平原,宋景公與齊景公在洮地舉行會議,宋齊兩國結盟。

鄭國政府也宣布,支持中行寅及範吉射對抗晉國政府軍。

反晉的力量還在積蓄,曾經被荀吳打趴在地的狄人也收容中行氏和範氏的部將,並且派出軍隊協助他們殺回晉國。

一時間,晉國政府陷入了晉文公以來最大的尷尬境地,中原諸侯國幾乎都反叛了。霸主的威風不再,而齊國的風頭大有蓋過晉國之勢。

可是晉國元帥知躒要向諸侯國證明,即便成了一頭瘦死的駱駝,也仍然比馬要大。

中行寅與範吉射的部將析成鮒及小王桃甲逃到狄人區,在狄人的支持下,殺氣騰騰地殺回絳都。然而在晉國政府軍的反擊下,狄人仍然難逃失敗的命運。一戰下來,狄人不支撤走了。析成鮒與小王桃甲成為兩位光杆司令,一人逃到周王室避難;另一人則逃到朝歌,投奔範吉射與中行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