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孔子與墮三都(2 / 3)

那麼季氏、叔孫氏和孟氏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領地被拆毀嗎?墮三都是否切實可行呢?會不會遇到三桓的強大阻力呢?對此孔子是有所考慮的,他認為勝算還是挺大的。為什麼呢?因為三桓也遇到了尷尬的事,他們對三座城邑的控製力也越來越弱了。

三都究竟是誰的三都呢?

陽虎的出現絕不是一個特例,而是“三桓”政權衰落的縮影,三桓對自家的城邑已經失去了控製力。叔孫家的郈邑,剛剛發生了叛亂;季氏家的費邑,掌握在家臣公山不狃的手中;孟氏家的成邑,掌握在家臣公斂處父的手中。

孔子“墮三都”的主張得到了三桓家族的默許,此時的三桓、魯定公和孔子坐在同一輛車上。孔子的意圖是重振公室的雄風,而三桓則想借助孔子,鏟除尾大不掉的家臣勢力。想法不同,但目標卻是一致的,這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三桓的默許與孔子的支持下,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宣布了“墮三都”的命令。

第一座被拆毀城牆的城市是郈邑,這次拆除行動沒有遇到麻煩。因為郈邑剛剛經曆了侯犯叛亂,叔孫州仇顯然已經把這座城堡看成是叛亂的堡壘。侯犯雖然逃跑了,但他的那些部下還在,叛亂隨時可能重演。與其這樣,不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孔子去把郈邑拆了吧。

第二座被拆毀的城堡是費邑,但這次並不太順利。

費邑是季氏的領地,為了取得季桓子的同意,孔子還是頗有心計的,將自己的得意門生子路安排到季氏家中擔任季家總管。子路是孔門中最勇敢的人,他利用職務之便,與季桓子商討拆毀費邑的事宜。季桓子對費邑長官公山不狃早就非常不滿了,當年公山不狃與陽虎相勾結,發動兵變並囚禁季桓子,這個恥辱季桓子怕是一輩子也忘不了。如今陽虎敗逃了,可是公山不狃依然占據著費邑,擁兵自重。孔子要拆費邑,季桓子心裏舒服。他甚至一馬當先,自己帶著軍隊到費邑去主持拆城行動了。

公山不狃早把費邑當做自己的地盤了,如今季桓子居然聯合孔子來拆城,這不是存心跟自己過不去嗎?老子偏不讓你拆。公山不狃索性帶著軍隊出城把季桓子趕跑了。這樣還不解恨,主持拆城的魯定公和孔子還在國都哩。要是不把魯定公和孔子這些人都趕跑,這城遲早要被拆了。

一不做,二不休,公山不狃幹脆把費邑軍隊開到魯都。長期以來,魯都的防衛是很薄弱的。因為魯國的軍隊基本上都被三桓瓜分了,而三桓的軍隊又被家臣們所掌控了。公山不狃的軍隊殺入都城裏,這下子魯定公、季桓子、叔孫州仇和孟懿子這四大巨頭都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才好,隻得先逃到季桓子府中。這時叛軍又殺到季氏家中,在季府有一座高台,叫“武子之台”。這本來是季家飲酒作樂的地方,現在成為抵抗叛軍的堡壘。

叛軍攻勢如潮,眼看形勢岌岌可危了。

這時挺身而出的,居然是大學者孔子,當然他現在的身份是魯國大司寇。孔子帶了軍隊趕到武子之台,增援魯定公。這時叛軍已經開始仰攻,箭矢如飛。有幾支已從魯定公身旁掠過了,把他嚇得臉色發白。孔子趕緊命令申句須和樂頎兩位將領率軍衝下高台,與叛軍血戰。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政府軍的英勇抗擊,居然打敗了叛軍。此時魯都的百姓也紛紛拿起武器,趕來支援政府軍,看來當時百姓還是很有政治意識的。在義勇軍與政府軍的聯手反擊下,公山不狃的叛軍被徹底打垮了,他逃到齊國避難了。

費邑的城牆也被拆毀了。

如今郈邑和費邑都被拆了,墮三都的計劃完成過半,就隻剩下孟氏的領地成邑了。

三桓集團向來是共同進退的,如今季氏和叔孫氏都拆城了,孟懿子當然也無話可說。可是有一個人有意見,這個人就是孟懿子的家臣,即成邑長官公斂處父。

比起季桓子與叔孫州仇,孟懿子實在有理由感到欣慰。在陽虎一手遮天的時代,季氏與叔孫氏兩個家族都出了不少敗類,投靠陽虎。但孟氏呢?一個也沒有。在陽虎試圖發動兵變時,是誰成為中流砥柱呢?當時季桓子一路狂逃到了孟家,而叔孫州仇還成了陽虎的俘虜。而孟懿子則因為忠誠的公斂處父及時率領成邑軍隊趕到,才趕跑了陽虎,挽救了三桓的命運。在侯犯和公山不狃先後叛亂後,隻有孟氏內部沒有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