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子產相鄭(下)(2 / 3)

看來對一個男人來說,光有臉蛋和錢還是不夠的,還得有些英雄氣概才能折服美女。至少那個時代的徐小妹是這樣想的,這應該可以給天下那些沒錢又沒臉蛋的男人們一些自信心吧。沒錢沒關係,不帥不要緊,先去練練射箭騎馬的本領吧。

這樣,美女徐小妹成了公孫楚的老婆。

這下可把公孫黑氣死了,你想想,這個公孫黑是什麼人?當年跟執政首相伯有大鬥一場,搞得國君與各大家族都來跟他結盟,並最後打垮了伯有。以子產的話來說,他是個“盛氣淩人”的人。這麼一個囂張小子,居然在跟公孫楚搶美女時敗北。這個虧,他怎麼吃得下去?

公孫黑受不了了,他準備去幹掉公孫楚,把美女搶回來。

他假裝去拜會公孫楚,在寬大的外衣裏麵還穿了一身皮甲。他帶了一把短劍,準備乘公孫楚不注意時把他做掉。不料細心的公孫楚知來者不善,小心謹慎,果然發現了他身懷利器。公孫黑還沒來得及動手,公孫楚已經操起一把長戈。公孫黑一看不得了,保命要緊,隻得撒腿便跑。公孫楚操戈在後緊追,追到一個十字路口時,揮戈一劈,砍中了公孫黑。公孫黑“哎喲”了一聲,血流出來,受傷了。

公孫黑狼狽逃回家中,這下子更火了,便四處向官員們放風說:“我好心去見他,不想他卻不懷好意,還把我砍傷了。”

這件事告到子產那裏,公孫黑與公孫楚各執一詞。公孫黑控告公孫楚目無國法,故意傷人;公孫楚則控告公孫黑心懷不軌,他是正當防衛。

最後子產認定,公孫楚有罪,有五條罪狀,其一,在首都鬧事,目無君上;其二,違反政府的法令;其三,以下犯上,公孫黑是上大夫,而公孫楚是下大夫;其四,還是以下犯上,公孫黑年長,公孫楚年幼;其五,冒犯親屬,公孫黑是堂兄,公孫楚是堂弟。

如果單從法律觀點看公孫黑有作案的動機,就是想幹掉公孫楚,但沒有作案的事實。而公孫楚既然趕跑公孫黑,又要前去追趕。還使公孫黑挨了一戈,屬於防衛過當了,判公孫楚有罪這是說得過去的。不過子產更多考慮的是兩大強宗出問題時,還是不能得罪更強的一方。公孫黑駟氏家族的勢力,要比公孫楚的遊氏家族更強大。

公孫楚被判流放,驅逐出境去了吳國。

雖然公孫黑沒有搶到美女,但不管怎麼說,還是在與公孫楚的鬥爭中取得了勝利,這激發了他的野心。

在公孫楚被驅逐出境之後,鄭簡公與六卿共同簽署了一份盟約。按道理說,公孫黑並不是六卿成員,沒有資格參加會議。但他頗有盛氣淩人的架式,硬要參加,這樣一來讓一個人覺得很沒麵子。

這個人就是駟氏家族的宗主駟帶(六卿之一)。

公孫黑的霸道令這位家族宗主很沒麵子,因為六大家族執政是鄭國的傳統,以顯示六大家族在政治上的均等地位。可是作為駟氏家族的成員,公孫黑的魯莽表現欲將駟氏家族淩駕於其他家族之上,引來其他五大家族的聯手對抗。

公孫黑卻還不知收斂,甚至想起兵反叛,消滅整個遊氏家族(即情敵公孫楚的家族)。公孫黑的計劃令駟氏家族大吃一驚,特別是宗主駟帶。在他看來,公孫黑玩火玩得太厲害了。如果駟氏家族不做出明確的表態,那麼很快就會遭遇到良氏家族的下場了。駟帶集合駟氏家族的其他小宗,公開發表聲明將公孫黑驅逐出家族。並且密謀要殺掉公孫黑,以免這個莽撞的家夥毀了整個家族。

子產聽到這個消息後,心裏明白幹掉公孫黑的時機成熟了。子產執政以來,最大的障礙便是這些強宗。在公孫黑與公孫楚之爭中,他站在勢力強大的駟氏家族一邊,其原則就是不可得罪這個大族。現在公孫黑已經被其族人所唾棄,此時不下手,更待何時?

子產派人找到公孫黑,曆數他的三條罪狀,第一,當年挑動伯有的叛亂,現在又想要作亂,即消滅遊氏家族,國法難容;第二,爭奪堂弟公孫楚的妻子;第三,國君與六卿簽署盟約時,他沒有資格卻硬要參加,公然威脅內閣。這三條罪狀都足以構成死罪,子產暗示公孫黑自行了斷;否則必將被處於死刑。

公孫黑嚇得倒頭便跪,對來使說:“去年我被砍傷了,現在傷口複發。早晚都可能沒命,你們不要再虐待我了。”子產傳話給他:“人誰不會死呢?惡人不得善終,這就是天命。”

事到如今,公孫黑眾叛親離。不要說作亂,保住性命也不可能了。他自知死路一條,歎一口氣,又說:“我也沒有什麼可說的,隻有最後一個請求。請讓我的兒子駟印當褚師(官名,管理市場的官員)吧,這樣我死了也能安心。”

子產冷冷地答複說:“如果你兒子有才能,國君自然會任用他;如果沒有才能,遲早會跟你一樣的下場。你不擔心自己的罪責,還想那麼多幹什麼。你再不死,司寇馬上就會到了。”周代製度,刑不上大夫,一般就采取自行了斷的方式。子產的意思是,你要是不自殺,隻好交給司法機構來辦理此案,到時就死得很難看了。

公孫黑選擇了上吊自殺,死後屍體被扛到路上示眾。旁邊放了一個木牌,上麵寫著他所犯下的罪狀。

強宗政治是鄭國政治的一個特點,子產的明智之處,在於既維持六大家族共同執政的傳統;同時對為非作歹之徒毫不留情地懲罰,以達成幾大家族相互製約的格局。無論哪個家族都無法取得一枝獨秀的優勢,這恰恰是政治穩定的基石。

可以說幾大家族之爭,一直是鄭國政治潛在的最大危險,鄭國先後經曆了子孔之亂、伯有之亂和公孫黑之亂三次大動蕩。子產為平息這些內亂因素,用心良苦,這使得鄭國在子產時代獲得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麵。

平穩的國內政治環境,為子產深化改革打下基礎。

公元前538年,子產推出一項重大改革措施。稱為“作丘賦”,這是一項賦稅製度的改革。什麼叫“作丘賦”呢?這個說法五花八門,莫辨真假。可見古史學家對政治經濟改革的意義認識不足,也沒有很完整的記錄。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即這個改革使國家賦稅增加了。國家增加了賦稅,那麼這筆錢肯定要由平民或貴族來承擔了,所以這個改革觸及很多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