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馬家塬:戰國墓葬和車馬坑(2 / 2)

甘肅東部一帶是曆史上秦、戎交會的地區,早期秦人的活動中心長期在甘肅禮縣及周邊的張家川等地區,為了爭奪水草和領地範圍,秦人和其周邊西戎的戰爭不斷。但是隨著秦人的強大,戰國時期,西戎已經成了秦的附庸。

《後漢書》稱:“黃帝造車,故號軒轅氏。”黃帝被中國人尊為始祖,而距今2000多年以前,高大的木輪車就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滾動奔跑著。

不論白天還是夜晚,我們在路邊街頭總能看到下象棋者,楚河漢界恪守一邊,而鏖戰雙方在棋盤上左奔右突英勇無畏的進攻者多是“車”,中國古代稱一輛車和四匹馬的組合為“乘”,知道“千乘之國”這個詞的來曆嗎?那是戰國各諸侯國對國力的一種張揚。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開壇講學,聽者紛紜。孔子與弟子們談論各自的理想,子路說:給我一個千乘之國,即使有內憂外患,隻要三年我就能讓它全民皆兵,有勇有謀。孔子笑他逞勇好鬥,問冉求,冉求則提倡禮樂興邦。

秦帝國的馬蹄追逐著曆史的時間踏過,“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始皇帝頒布帝國政令,廢分封、建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秦馳道規定道寬50步約69米,路中間為專供皇帝出巡車行所用。秦始皇西巡,黃土蔽纛,駕81乘,最後一車懸豹尾。30裏一堡,百裏一寨,北鬥七星,必有一顆是秦亭。河流向東,大路朝北,風吹,雲朵像是新剝的羊皮,哪張羊皮繪有帝國疆域的地圖?

記得那年在張家川,感慨張家川街亭古戰場,三國之後,草還是草,一朵烏雲被形容為計謀。羊隻管低頭吃草,羊不想從前的事,從前的事都是大事,天大的事無非打了一場仗。羊頂犄角,咩咩幾聲,然後各自低頭繼續吃草。

那個7月的夏天,我在張家川,曆史注定沉重,我的感慨隨風吹散。

馬家塬遺址墓葬還出土了一尊身高約6厘米的金屬俑小人,表麵已經鏽蝕,肢體局部殘缺,但整體輪廓與五官依然可辨。這個金屬俑小人代表的是什麼?金屬俑小人用何種物質製造?不得而知。

馬家塬遺址墓葬還出土有連珠紋釉陶杯,釉陶杯通體飾淡藍色釉,腹下部裝飾七層連珠紋,敞口小平底。該類器物應為西方之器,屬於早期玻璃器,來自西亞。這一出土文物證明,在公元前119年張騫“鑿空之行”後,開辟了從長安沿渭水西行經過張家川、河西走廊等地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進入西域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形成之前,張家川這一地區就已與西亞有了聯係和交往。張家川境內的關隴古道,也是絲綢之路上築路水平最高、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道。

秦始皇的先祖秦非子,曾經居住在張家川縣城西南瓦泉村一帶。周孝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85年,周封在渭水之地養馬有功的贏非子在秦建邑,號贏秦。

張家川的風把草吹黃把馬駒吹大,把贏非子吹得背過身去。馬啊草啊,贏非子最小和最最小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