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概述(2 / 2)

3.非特異性臨床表現如發熱可見於SLE、RA、皮肌炎、成人斯蒂爾(Still)病等多種風濕病。

4.異質性即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抗風濕藥物的應用劑量及其療效、不良反應和預後等方麵有很大差異。

5.免疫指標異常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疾病特異性或相對特異性指標,如抗核抗體、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及抗CCP抗體等,這些指標對風濕病的診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另一類為疾病的非特異性指標,如IgM、IgG、IgA、補體、CRP、紅細胞沉降率等。這些指標雖無疾病特異性,但對病情活動程度的判斷有一定參考意義。

【護理評估】

1.健康史

(1) 患病及治療經過

1) 風濕病多為慢性病程,病情反複發作。應詳細詢問患者發病時間,起病的緩急,有無明顯誘因,主要症狀及其特點。如關節疼痛者應詢問關節疼痛的首發時間、起病特點,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誘因,與活動的關係以及伴隨症狀。由於某些藥物與藥物性SLE的發生關係密切,因此要詢問既往有無特殊的用藥史,如異煙肼、普魯卡因胺、氯丙嗪等。

2) 既往就醫情況,是否經過正規治療,效果如何;做過何種檢查,結果如何;目前服藥情況,包括藥物的種類、劑量、用法,有無不良反應等。

3) 目前的主要臨床表現及其病情變化,如關節疼痛、腫脹、活動障礙,是否呈進行性加重;一般狀況如營養狀況、體重、食欲、大便、小便及睡眠情況等。

(2) 心理社會狀況

1) 評估患者日常生活、工作是否因患病受到影響。

2) 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如有無焦慮、抑鬱、易激動、多疑、偏執和悲觀等心理反應及其程度。

3) 患者對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預後及防治知識的了解程度等。

4) 評估社會支持係統,如患者的家庭情況、經濟狀況,文化、教育背景,親屬對患者的關心和支持程度等。

(3) 生活史及家族史,詢問患者的出生地、年齡、職業、工作環境等,詢問患者親屬中是否有類似疾病的發生。這些因素與風濕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2.身體評估

(1) 全身狀況生命體征、精神狀態、營養狀況,有無發熱、消瘦等。

(2) 皮膚黏膜皮膚有無皮疹、紅斑或破損,其顏色、麵積、形狀及分布如何,有無皮下結節、雷諾現象,有無口腔黏膜潰瘍等。

(3) 肌肉和關節有無肌肉萎縮、肌力減退,關節有無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及畸形等。

(4) 其他心率和心律是否正常,有無眼部疾病及肝脾大等。

3.輔助檢查

(1) 自身抗體檢測對風濕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尤其是CTD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常用的檢測項目有:① 抗核抗體(ANA)及ANA譜,對SLE的診斷敏感度為95%,特異度相對較低為65%,除SLE之外,其他結締組織病的血清中也常存在ANA,一些慢性感染也可出現低滴度的ANA;② 類風濕因子(RF):RF陽性可見於RA、SLE、幹燥綜合征等,其滴度與疾病的活動性和嚴重性成正比;③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可用於血管炎的診斷;④ 抗磷脂抗體(APL):可出現在SLE,也可見於幹燥綜合征、混合性結締組織病、抗磷脂綜合征等;⑤ 抗角蛋白抗體譜:是一組不同於RF而對RA有較高特異性的自身抗體。

(2) 關節液檢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關節滑膜炎症。但國內目前此檢查開展甚少。

(3) 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有助於骨關節病變的診斷和病程分期,價格低,患者易接受,但對早期關節炎不敏感。CT、MRI、超聲及血管造影等有利於早期診斷。一般來說MRI較CT敏感,可看到更細微的病變,CT又較普通X線片敏感,但價格相對較高。

(4) 其他如關節鏡、肌電圖、活組織檢查,對不同病因所致的風濕病各具不同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