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概述(3 / 3)

(3) 心理社會狀況① 疾病知識:了解患者對疾病的性質、發生、發展過程、預後及防治知識的認識程度。② 心理狀況:糖尿病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疾病本身可伴有焦慮、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易激怒或淡漠、抑鬱等症狀,而慢性病程和長期治療又常引起焦慮、性格改變、社交能力及應對能力下降、自我概念紊亂等心理社會功能失調。護士應評估患者患病後的精神、心理變化,患病對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家庭的影響,以及是否能夠適應作為患者的角色轉變。③ 社會支持係統:包括家庭成員組成、家庭經濟情況、文化和教育背景,家人對患者所患疾病的認識和對患者的關懷和支持情況,患者的醫療費用來源以及支付方式;出院後社區衛生保健的條件,能否滿足院外的醫療護理要求等。

2.身體評估

(1) 一般狀況評估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精神狀態、營養狀況有無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者有體溫偏高、脈率快、收縮壓增高、煩躁、易激動等表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患者常有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脈率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時有意識障礙。

(2) 皮膚、黏膜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皮膚、黏膜色素沉著,腺垂體功能減退者皮膚幹燥、粗糙、毛發脫落,可有黏液性水腫。

(3) 頭、麵和頸部肢端肥大症患者頭顱增大、耳鼻及口唇肥大、眉弓隆起;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者有突眼、眼球活動受限、甲狀腺腫大;垂體瘤者出現視力減退、視野缺損,並伴頭痛。

(4) 胸腹部泌乳素瘤患者常有溢乳;庫欣綜合征患者腹部皮膚有紫紋。

(5) 四肢、脊柱、骨關節骨質疏鬆症可致脊柱、骨關節變形,引起駝背、身高變矮。

【輔助檢查】

1.血尿生化及激素檢查

(1) 血液生化檢查某些激素可影響不同的物質代謝(包括糖、蛋白質、脂類、電解質),並可引起酸堿失衡。測定基礎狀態下血糖、血脂、血鈉、鉀、鈣、磷、碳酸氫根等可間接了解相關激素的分泌功能。

(2) 血、尿中激素及其代謝產物的測定臨床上通過測定空腹8~12小時後血中激素和24小時尿中激素及其代謝產物的水平,可了解內分泌腺的功能狀態。同時測定垂體前葉促激素和靶腺激素,有助於某些內分泌疾病的定位診斷。如血漿ACTH、皮質醇同時升高,提示病變在垂體;如ACTH降低、皮質醇升高,提示病變在腎上腺。測定24小時尿遊離皮質醇(UFC)、17羥皮質類固醇、17酮皮質類固醇等,應同時測定尿肌酐量,使測定結果有可比性。

(3) 激素分泌動態試驗有助於明確內分泌腺功能狀態及病變性質、部位,包括興奮試驗和抑製試驗。興奮試驗為應用促激素試驗探測靶腺的反應,用於分泌功能減退時,可估計激素的貯備功能,如TRH興奮試驗;抑製試驗為使用靶腺激素觀察促激素的變化,用於分泌功能亢進時,協助明確正常反饋調節是否消失、有無自主性激素分泌過多、有無功能性腫瘤存在,如地塞米鬆抑製試驗。

(4) 選擇性靜脈導管分段測定激素選擇性插管後在不同部位采血測定激素水平,以明確病變部位。當臨床症狀提示某種激素分泌增多,而以上定位檢查又難以精確定位時可考慮采用此法。

判定激素水平時,應綜合考慮多方麵情況,如年齡、性別、營養狀況、有無用藥,或是否處於應激狀態以及采血時間等,力求準確。

2.影像學檢查

(1) X線平片、CT和MRI、B超檢查可鑒定下丘腦垂體、甲狀腺、性腺疾病、腎上腺腫瘤、胰島腫瘤等。

(2) 同位素檢查甲狀腺131I攝取率可用於評價甲狀腺功能。

(3) 選擇性動脈造影對於病灶直徑較小,不能用CT和MRI等方法做出定位時,可采用此方法。

3.自身抗體、染色體檢查自身抗體檢測有助於明確內分泌疾病的性質及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製,如血清TSH受體抗體(TRAb)、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穀氨酸脫羧酶抗體(GAD)、胰島素自身抗體(IAA)、胰島細胞自身抗體(ICA)等測定,也可做白細胞染色體檢查、HLA鑒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