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內分泌係統疾病的病因臨床上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內分泌疾病,可表現為功能正常、功能亢進、功能減退。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周圍靶腺、垂體、下丘腦),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內分泌腺或靶組織對激素的敏感性或應答反應降低、非內分泌組織惡性腫瘤產生過多激素均可引起內分泌疾病。另外,因醫療而使用藥物或激素可導致醫源性內分泌疾病。
1.導致功能減退的原因① 內分泌腺破壞:可因自身免疫病(如1型糖尿病、橋本甲狀腺炎、艾迪生病)、腫瘤、出血、梗死、炎症、手術切除、放射損傷等引起;② 內分泌激素合成缺陷:如生長激素基因缺失或突變、激素合成過程中的酶基因缺陷;③ 激素作用缺陷:發生在激素受體、轉錄因子、酶及離子通路的基因病變均可導致激素作用異常、相對缺乏;④ 內分泌腺體以外的疾病,如腎髒破壞性疾病,不能對25(OH)D3進行1α羥化,臨床表現為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繼發性)。
2.導致功能亢進的原因① 內分泌腺腫瘤:垂體各種腫瘤(如催乳素瘤、生長激素瘤等)、甲狀腺瘤、甲狀旁腺瘤、胰島素瘤、嗜鉻細胞瘤等;② 多內分泌腺瘤1型、2A型、2B型;③ 異位內分泌綜合征:由非內分泌組織腫瘤分泌過多激素或類激素所致;④ 激素代謝異常:如嚴重肝病患者血中雌激素水平增高,雄烯二酮在周圍組織轉變為雌二醇增多;⑤ 激素受體突變而獲取功能;⑥ 自身免疫:如Graves病時TSH受體抗體促進甲狀腺功能增強;⑦醫源性內分泌紊亂:如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結締組織病出現庫欣綜合征。
3.激素敏感性缺陷由於受體和(或)受體後缺陷使激素不能發揮正常作用,表現為對激素的敏感性下降、發生抵抗。臨床上多數表現為功能減退或正常,但血液中激素水平異常增高;也有表現功能亢進者。
二、營養和代謝的生理及病因
(一) 營養和代謝的生理人類通過攝取食物維持機體的生存和健康,保證生長發育和完成各種活動。這些來自外界以食物形式攝入的物質即為營養素,包括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水等。營養素經胃腸消化、吸收入血,並進行機體自身物質的合成和能量供應。各種營養物質的中間代謝均受基因控製,在酶、激素和神經內分泌水平進行調節;同時也受代謝底物、中間和最終產物的質和量、輔因子等多種因素的調節。中間代謝所產生的物質,除被機體儲存或重新利用外,最後以水、二氧化碳、含氮物質或其他代謝產物的形式,經肺、腎、腸、皮膚黏膜等排出體外。
(二) 營養病和代謝病的病因
1.營養病機體對各種營養物質有一定的需要量、允許量和耐受量。營養病可因一種或多種營養物質不足、過多或比例不當引起。一般某一營養物質缺乏或過多可根據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1) 原發性營養失調因營養物質攝取不足、過多或比例失衡引起,如蛋白質攝入不足引起蛋白質缺乏症;能量攝入過多引起單純性肥胖。
(2) 繼發性營養失調是由於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導致的營養失調。常見病因有進食障礙、消化吸收障礙、物質合成障礙、機體對營養需求的改變、排泄失常等。
2.代謝病中間代謝任一環節出現障礙均可引起代謝病。按發病機製分為遺傳性代謝病(先天性代謝缺陷)和獲得性代謝病(環境因素或與遺傳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護理評估】在全麵收集患者主、客觀資料的基礎上進行。重點如下:
1.健康史
(1) 詳細了解患病與診療經過① 起病情況:包括起病時間、起病緩急、有無誘因;② 主要症狀及特點:為患者最突出的表現及就診的主要原因,如多尿、多飲、多食、心悸或體力減退等;③ 症狀持續的時間、程度,以及加重和緩解的因素;④ 發病過程:發病至今的病情發展與演變;⑤ 伴隨情況:自患病以來有無其他不適,即伴隨症狀,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者有無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糖尿病患者有無手足麻木、腹瀉便秘交替等;⑥ 診療經過:了解患者自發病來做過何種檢查,結果如何,做何診斷,是否遵從醫囑用藥,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末次用藥的時間,以及治療效果如何,症狀是否緩解;⑦目前病情與一般狀況:了解目前的主要不適和一般狀況,如精神、食欲、睡眠、大小便等方麵是否發生改變。
(2) 生活史及家族史① 個人史:了解患者的出生地及居住地環境情況,如居住地缺碘常可引起單純性甲狀腺腫;了解其有無煙酒嗜好及特殊的飲食習慣。② 婚育、月經史:評估患者的婚姻狀況及生育情況;了解其是否有性功能異常表現,如男性糖尿病患者是否有勃起障礙,腺垂體功能減退症患者有無閉經、性欲減退、不育等;③ 家族史:甲狀腺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多種內分泌疾病及代謝性疾病均有家族性傾向,應詢問患者家族中是否有同類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