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腹部檢查有無腹水征,有無移動性濁音以及肝頸靜脈反流征。
3.輔助檢查
(1) 血液檢查血常規、電解質、血脂、血糖、腦鈉肽、心肌壞死標誌物、肝腎功能、血培養等,不僅有利於了解循環係統疾病的危險因素,協助病因診斷,還有助於病情嚴重程度和病程演變的判斷,判斷治療效果。
(2) 心電圖檢查包括普通心電圖、動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食管心電圖、起搏電生理、心室晚電位和心率變異性分析等,下麵主要對常用的前三種進行介紹。
1)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是循環係統疾病患者最常用的無創性檢查之一,是診斷心律失常和AMI的重要手段,還可用於電解質紊亂的判斷及了解某些藥物對心髒的影響等。檢查時要求患者仰臥,雙臂與軀幹平行,平靜呼吸,避免緊張,防止產生幹擾波形而影響分析。
2) 動態心電圖(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又稱Holter心電圖,能記錄受檢者連續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內日常生活或工作狀態下的心電活動情況。動態心電圖可提供以下信息:① 心率:包括24小時平均心率、最快和最慢心率;② 心律失常的類型、發作時間和方式;③ 心髒停搏的持續時間、次數;④ 心電圖的波形改變,如ST段的上抬和下移;⑤ 心電圖改變發生的時間。根據動態心電圖資料,結合患者當時的活動狀況及伴隨症狀,可了解心悸、暈厥、胸痛等症狀與心電圖變化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分析和尋找這些症狀的原因。檢查前應告訴患者,為取得可靠資料,應將24小時內的活動情況、出現的症狀按時間順序做好記錄。若出現電極片脫落,及時進行更換。
3) 運動心電圖(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phy):可用於早期冠心病的診斷和心功能的評價。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的運動方式是平板或踏車運動,這兩種運動試驗的主要優點是可根據受試者個人的情況,達到其本人的亞極量或極量負荷,符合運動試驗的原理和要求,結果比較可靠。檢查前應向患者講明此檢查的目的及如何進行運動;囑患者試驗前3小時禁食、禁煙,衣著要適於運動;由於某些藥物可影響運動時的心率和血壓變化,使試驗結果的分析複雜化,應在醫師指導下決定是否停用這些藥物。運動試驗結束後應注意觀察血壓、心率和心電圖變化至少10~15分鍾,確保安全後方可離開。
(3) 動態血壓監測(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采用特殊血壓測量和記錄裝置,按設定的時間間隔測量並記錄24小時的血壓以了解不同生理狀態下血壓的波動變化。主要觀察指標有24小時血壓平均水平、晝夜變化規律及血壓波動水平、夜間血壓平均水平等。正常人24小時血壓白天高、夜間低,血壓值分布趨勢圖呈杓形。部分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趨勢圖呈非杓形或反杓形。動態血壓監測對輕型高血壓、陣發性高血壓和假性高血壓的檢測具有重要意義,還可用來評價降壓藥的效果,有助於選擇合理的劑量和用法,維持平穩的血壓。
(4) 心髒影像學檢查
1) 常規X線檢查:可顯示心髒、大血管的外形和搏動。二尖瓣型心髒常見於二尖瓣狹窄,主動脈型心髒常見於高血壓、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普大型心髒常見於全心衰竭、心肌病、心包積液。肺循環影像有助於先天性心髒病、肺動脈高壓、肺淤血和肺水腫的診斷。
2) CT檢查:對心肌病、心包疾病、肺動脈栓塞等病變的診斷有較高臨床意義;超高速CT和多排螺旋CT對冠心病的診斷和心肌橋的發現具有重要價值。
3) MRI檢查:對心肌病、心包疾病、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及大動脈炎的診斷具有較大價值。
4) 超聲心動圖(echocardiography):包括M型超聲心動圖、二維超聲心動圖、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內超聲等,可用於了解心髒結構、心內或大血管內血流方向和速度、心瓣膜的形態和活動度、瓣口麵積、心室收縮和舒張功能、左心房血栓、粥樣硬化斑塊性質等情況。
5) 放射性核素檢查(radionuclide examination):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是心肌灌注顯像和正電子發射體層顯像。心肌各部位放射性物質聚集的多少與該部位冠狀動脈血液灌注量呈正相關,局部心肌缺血、細胞壞死及瘢痕形成表現為放射性稀疏區或缺損。運動或藥物負荷可提高診斷的敏感性。主要用於評價心肌缺血的範圍和嚴重程度,了解冠狀動脈血流和側支循環情況,檢測心肌存活情況等。
(5) 心導管術和血管造影:經外周血管,采用經皮穿刺技術,在X線透視下,將特製的導管送入右心、左心或分支血管內,測量不同部位的壓力、血氧飽和度,用於測定心功能,記錄心內局部電活動或注射造影劑顯示心髒和血管圖像,可獲得準確的診斷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