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調節循環係統的神經體液因素
(1) 調節循環係統的神經因素主要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當交感神經興奮時,通過腎上腺素能α和β1受體,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外周血管收縮,血管阻力增加,血壓升高;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通過乙酰膽堿能受體,使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外周血管擴張,血管阻力減小,血壓下降。
(2) 調節循環係統的體液因素主要有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血管內皮因子、某些激素和代謝產物等。RAAS是調節鈉鉀平衡、血容量和血壓的重要因素。血管內皮細胞生成的收縮物質,如內皮素、血管收縮因子等具有收縮血管作用;內皮細胞生成的舒張物質,如依前列醇、一氧化氮等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這兩類物質的平衡對維持正常的循環功能起重要作用。
【護理評估】循環係統疾病患者的評估應全麵、係統,在收集患者主、客觀資料的基礎上,對循環係統疾病患者進行護理評估時應著重注意如下內容:
1.健康史
(1) 患病及診治情況患病的起始情況和時間,有無明顯誘因,主要症狀及其特點,有無伴隨症狀,是否呈進行性加重,有無並發症。既往檢查結果、治療經過及效果,以及遵從醫囑治療情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
(2) 目前狀況目前的主要不適及病情變化,日常活動、飲食、睡眠、大小便有無影響,體重、營養狀況有無改變。
(3) 相關健康史患者有無與心血管病相關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風濕熱、係統性紅斑狼瘡等,是否已進行積極的治療,療效如何。患者直係親屬中有無與遺傳相關的心血管病,如肥厚型心肌病、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等。
(4) 心理社會狀況
1) 心理狀況:有無焦慮、恐懼、抑鬱、悲觀等心理反應並判斷其嚴重程度。在患病急性期,患者常因疾病引起的嚴重症狀如呼吸困難、心悸、暈厥、疼痛伴瀕死感或因擔心病情及治療效果等而產生恐懼或焦慮。在康複期,部分患者常由於病情的反複、疾病帶來生活上的限製、職業的改變、在家中角色地位的變化,而產生自卑、抑鬱、悲觀,家人過分保護而感到自尊受到威脅等情緒改變。
2) 角色適應情況:疾病對患者生活、工作或學習的影響,患者對疾病的性質、過程、預後及防治知識的了解程度,對角色轉變的適應及應對情況。
3) 性格特征: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是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也是引起心絞痛發作、心力衰竭加重、血壓升高的常見誘因之一。
4) 家庭及社會關係:患者的家庭成員組成,家庭經濟、文化、教育背景,家屬對患者所患疾病的認識,對患者的關心和支持程度,以及醫療保障情況等。
5) 生活史:評估患者的居住地在城市還是農村,從事的職業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多見於城市居民和腦力勞動者;居住條件是否潮濕,風濕性心髒瓣膜病在環境潮濕的居民中發病率明顯增高;了解飲食習慣,是否經常攝入高熱量、高膽固醇、高脂肪、含鹽或含咖啡過多的食物,是否經常暴飲暴食,這些因素往往是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或誘發因素。同時要了解患者排尿有無異常,是否有定時排便的習慣,有無便秘,日常生活是否規律,是否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主要的運動形式及運動量,以及有無吸煙嗜好,每日吸煙、飲酒的量及持續年限。
2.身體評估
(1) 一般狀態嚴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常取半臥位或端坐位;感染性心血管病患者常有體溫升高;房顫患者脈搏短絀;奇脈是心髒壓塞的表現之一;心源性呼吸困難患者發生呼吸頻率、節律及深度的變化;高血壓患者血壓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脈壓增大;二尖瓣狹窄患者可出現“二尖瓣麵容”;心絞痛、心肌梗死時患者常表情痛苦;難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因長期食欲下降而消瘦。
(2) 皮膚黏膜皮膚黏膜的顏色、溫度和濕度,有無發紺,有無身體低垂部位水腫。
(3) 肺部檢查注意有無幹、濕性囉音,囉音的部位,與體位變化的關係,兩側肺底濕囉音常見於左側心力衰竭肺淤血患者;是否伴有胸腔積液,胸腔積液的量及性質。
(4) 心髒血管檢查心尖搏動的位置和範圍是否正常,有無心前區隆起。聽診心率快慢,心律是否整齊,心音有無增強或減弱,有無奔馬律及心包摩擦音,各瓣膜區有無病理性雜音。是否有頸靜脈充盈或怒張等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