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黎元洪都知道的清清楚楚。武昌起義之後,張振武出任軍務部副部長,因孫武住院治傷,該部實際是由張振武一人掌管,在他的手下,單是湖北將校團和軍務司護衛隊就有數千人。
張振武性格外向,做事天不怕地不怕,他的貼身衛隊60餘人,都配一色短槍,不僅出入軍務部時左簇右擁,就是去黎元洪都督府,也要讓他的衛隊加崗。對於黎元洪,張振武也常橫眉豎目,有時話不投機了,還會拔槍大喊:“若非我們拉你出來,你焉有今日?”
張振武這樣,黎元洪自然如芒刺在背,早就想除之而後快,隻因張振武是聞名遐邇的首義英雄,黎元洪不願背“妄殺功臣”的罪名,這才將他留了下來。此時“倆武”已除,黎元洪一門心思,都來考慮如何去掉張振武。
很快,黎元洪有了辦法。
袁世凱當上大總統之後,為表示他的賢德,此時正在北京廣招賢士,黎元洪得到消息,立馬致電袁世凱,向他推薦張振武。
黎元洪深知張振武性格,也了解袁世凱的為人,知道張振武到了袁世凱那裏,定會慘遭殺害。
袁世凱一生閱人無數,看到黎元洪的推薦信,立刻知道了黎元洪的用意。因為對於武昌革命黨領導人的情況,袁世凱早已經了解得清清楚楚。
知道了黎元洪的借刀殺人之計,袁世凱笑了,立刻回電黎元洪,表示他願意接納張振武這個“賢士”,並在電文中暗示黎元洪,自己願做“惡人”,幫他黎元洪解決這個難題。
張振武得意洋洋,帶著幾個貼心人,很快到了北京。出門時,黎元洪慷慨贈給路費4000元,還依依不舍地握手送別;到北京後,袁世凱更是格外地禮待,不僅山珍海味地設宴招待,還讓馮國璋、段祺瑞等高官輪番左右把盞。日日如此,轉眼過去了一個禮拜。黎元洪心裏開始急了,親發一封密電給袁世凱:
“張振武……怙權結黨,桀驁自恣。赴滬購槍,吞蝕巨款。當武昌二次蠢動之時,人心惶惶,振武暗煽將校團乘機思逞……近更蠱惑軍士,勾結土匪,破壞共和,倡謀不軌。狼子野心,愈接愈厲……元洪愛既不能,忍又不敢,回腸蕩氣,仁智俱窮。伏乞將張振武立予正法,其隨行方維係同惡相濟,並乞一律處決,以昭炯戒。”
這正是袁世凱在等待的東西,如今到手了,而且比意料中的來得快,袁世凱便要再折騰一下了。他微笑著搖搖頭,也親自發了一份電報給黎元洪:
“以原電蠱惑軍士,勾結土匪,破壞共和,倡謀不軌等近於容言,似不得為罪狀。當即複電,擬為之設法調停。”
黎元洪看了,不由得苦苦一笑。這個袁世凱,莫非他要變褂?這麼想著,急忙再次致電袁世凱:
“不殺張不獨為全鄂之害,實為天下之害……此事鄂軍俱已布置妥當,萬無他虞……懇請總統即日行刑。”
抓足了把炳之後,袁世凱忍不住開懷大笑起來。笑過之後,喚來手下如此如此般交待幾句。
1912年8月15日晚,張振武在北京六國飯店宴請北方將領,散席後乘馬車返回金台旅館,途中預伏,3個小時後悄無聲息地離開人世。
兩天之後的清晨,黎元洪積習地打開京報,隻見頭版頭條上登著處死張振武“罪狀”,依據附錄的是他致袁世凱謀殺張振武密電的全文。黎元洪如知道這回他著了袁世凱的道,卻隻能打脫牙齒往肚裏吞,苦澀地一笑罷了。
黎元洪外號叫“黎菩薩”,因為他總是和顏悅色,溫柔不傷,就連他在水師學堂的老師嚴複,也說他“德勝於才”。可當他主持一方大政之後,結果也像閻王一樣不擇手段地索取他人性命了。
黎元洪想利用袁世凱,做一回借刀殺人的買賣,結果卻被計高一籌的袁世凱耍弄一回,使他在國人麵前一掃昔日菩薩的顏麵,露出猙獰的惡魔的一麵。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他一直既得革命黨人擁戴,又手握重兵,使袁世凱對他產生忌憚,才下此殺手,目的是讓他與革命黨人翻臉。
袁世凱公布“密電”一招見了奇效,國人上下無不責罵黎元洪卑鄙,革命黨更斥之為“共和敵人”。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身亡,孫中山立馬發動討袁運動。此時,黎元洪手上有四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師共六萬餘人,若幫助孫中山一起討袁,戰事勝敗一定難以預料。可惜此時黎元洪與革命黨人的關係已經日經惡化,加上袁世凱對他還在百般拉攏,他已經別無選擇,隻有向著袁世凱了。
戰事暴發前夕,黎元洪致電袁世凱,表示“元洪惟知服從中央。長江下遊,誓死砥柱,決無瞻顧。倘渝此盟,罪在不赦。”
袁世凱閱後,定下心來,揮師南下,迅速擊潰各省討袁大軍。袁世凱鎮壓了“二次革命”之後,仍不忘對黎元洪大加籠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