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惱怒起來,陰沉沉地說:“革命黨人這麼做,置我袁某人於何地呢?”這麼說過之後下達令:
中止南北議和,再次炮轟武昌城。
身為副總統的黎元洪,此時對南京臨時政府也十分不滿,原因是在孫中山任命的18個部長和次長中,竟無一人是武昌首義的功臣。為此,黎元洪不願放棄大元帥之職,心目中的總統,更加傾向於袁世凱。
孫中山革命,旨在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此時革命政府雖然成立,清廷卻還沒有徹底垮台,加上袁世凱的炮火、黎元洪的不滿等方麵的因素,1912年1月15日,孫中山致電袁世凱,明確表示說:
“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袁世凱得到孫中山這一承諾,大喜之餘,停止炮擊武昌,掉過頭來軟硬兼施地威逼清帝退位。
清廷知道他們此時隻不過是袁世凱手上的魚肉,若還要硬掌下去,隻會被砍爛煮熟,倘若依了袁世凱的建議自己主動退位,既可以不廢尊號、享受外國君主的禮遇,每年還可以得到400萬元白銀揮霍,並暫居紫禁城中。
權衡再三,清廷決定退位。1912年2月12日,剛做了三年的幼帝溥儀下詔退位。
袁世凱如願以償做了總統,在人事安排上比南京臨時政府做得更出色,把內閣中的要害部門,諸如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交通等,全由自己的心腹之人掌管,隻把司法、教育、農林等幾個權力有限的衙門讓給革命黨人。這樣一來,原大總統孫中山,就隻有一個全國鐵路會辦的職務;而原陸軍總長黃興,隻做一個南京留守;唯獨黎元洪,還做副總統,再兼參謀總長要職。
黎元洪雖受袁世凱重用,袁世凱還是心存戒心,不願離開自己的老窠,便以湖北軍政事務不得脫身為名,在武漢設副總統府,遙領參謀總長之職。
卸任後的孫中山,為修鐵路之事來到武昌,與黎元洪見麵後,一番交談,兩人都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感覺。黎元洪盛讚孫中山甘於讓賢,功比堯舜;孫中山則稱讚黎元洪為民國首義的第一偉人。
在孫中山等人的支持下,黎元洪的聲譽一時大增,當立憲派的統一黨、民國公會、國民協進會、民社等黨派合並組成共和黨時,眾人紛紛推舉黎元洪做了黨魁。
由此,黎元洪成了一個大政黨的政治要人,麾下擁有張謇、章太炎、梁啟超、馮國璋、蔡鍔、熊希齡、湯化龍、林長民等名聲響亮的知名人士。
武昌首義的兩大革命團體,原本就互有意見,隻因舉義暫時聯合,舉義成功之後又開始明爭暗鬥起來。而此時的黎元洪,作為湖北軍政府的大都督,已經深感軍人對政府的行為幹涉太過,他要按自己的意願來管理湖北,於是便拋出一個軍人秉政“十害”論,目的是排斥軍人幹政。
在“十害”論的基礎上,黎元洪提出軍民分治,並首先在湖北取消軍政府,設立都督府和民政府。
因為原軍政府多為起義的革命黨人所掌控,此時的黎元洪為達其政治目的,便開始暗地裏清除掌權的革命領導人。他利用武漢革命黨兩大團體的矛盾,實施挑撥離間,拉一方打一方,最後全都打壓下去的手段,以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在湖北眾多的革命黨人中,最讓黎元洪感到棘手的是“首義三武”,即文學社主要領導人蔣翊武和共進會主要領導人孫武、張振武。
經過一番謀劃,黎元洪決定先解除蔣翊武的軍權。為借刀殺人,他唆使時任軍務部長的孫武撤掉戰時總司令蔣翊武的軍職。
當時,孫武與蔣翊武的矛盾正烈,有黎元洪支持,馬上下手。孫武以軍務部長的名義一紙令下,黎元洪馬上蓋了總督大印,蔣翊武的軍職,頃刻間便這麼沒了。
文學社一方的革命黨人強烈不滿,這是黎元洪事先料到的,蓋章之後即讓人散布謠言,說孫武逼著他黎元洪蓋章撤了將翊武的軍職。
文學社一方眾怒齊發,結果都衝著孫武去了。文學社的戰士照搬起義經驗,趁了夜色,將武昌軍務部團團圍住,然後衝進去想把孫武殺掉。
幸好,孫武事先得知內情,早倉皇逃往漢口。
這時候,黎元洪站出來了,一麵派兵以“恢複秩序”為名驅散起事士兵,一麵嚴斥孫武並責令他辭職。
就這樣,黎元洪略施小計,一舉除去“倆武”。
“首義三武”中,隻剩下張振武。其實,三武之中,惟張振武對黎元洪特別反感,曾對人說:“我不相信他(黎元洪)會革命……鄂政不良,我等當再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