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掌控大清命運(1 / 3)

中國從秦以來的兩千多年的皇帝史中,共出現了408位皇帝,其中不能善終的,相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實在是多得驚人,光緒帝就是這其中之一。

1908年11月14日,這位剛滿37歲,正值年富力強盛年之時的皇帝,突然間就死去了。關於光緒帝的死因,當時有慈禧所害和袁世凱所害兩說,據2008年底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等權威機構驗定後宣布:

光緒帝死於砒霜中毒。

光緒帝確實是被人所害,但凶手究竟是誰,到現在還是個迷。

袁世凱有沒有加害光緒帝弄不清楚,袁世凱因為光緒帝的死被罷官歸故裏卻是不諍的事實。

就在光緒帝死的這天,患病的慈禧命立醇親王載灃的兒子、年僅3歲的溥儀為大清國皇帝,年號宣統。

第二天,時年七十四歲的慈禧太後病死。

醇親王載灃是光緒帝的三弟,三歲的兒子溥儀做了皇帝,他自然而然成了攝政王。一方麵,由於之前袁世凱曾出賣過他的二哥光緒帝,令他對袁世凱有一種切齒的恨;另一方麵,由於當前袁世凱位高權重,大大威脅著他三歲的兒子溥儀做皇帝。基於這兩點,載灃決定除掉袁世凱。

於是乎,攝政王載灃就此事與朝庭重臣奕劻、張之洞商議,沒想到卻遭到了奕劻和張之洞倆人的一至反對。

理由主要有二:一是袁世凱長久統領軍隊、經營朝庭,追隨的將領黨羽,遍及軍隊上下朝庭內外,而此時西太後又剛走,南方革命黨正活動猖獗,若殺袁世凱,無論是軍隊還是朝庭,肯定都有人會跳出來鬧事,引出了大亂子來,朝庭恐怕難以控製局勢。二是袁世凱1906年已主動辭去各項兼差,還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1907年又被調離北洋軍,到北京來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作為朝庭中樞重臣,隻要不苦苦相逼,他一定不會出來挑頭反對朝庭。

載灃見他倆如此意見,有些猶豫,但殊殺袁世凱的心卻不死。

而此時的袁世凱,從光緒帝死後,溥儀繼位的那一天起,就知道情況不妙,一直在思謀著自己如何才能全身而退的事情。得知載灃去找奕劻、張之洞,自己也忙著一麵讓人捎信給保定的段祺端,一麵對外稱有足疾再不去料軍機處和外務部的事情。

在殺身之禍有可能降臨到頭上時,袁世凱異常冷靜。他精心安排,悄然呆在家裏,靜靜地等待著事情變化、化險為夷,然後全身而退。

很快,段祺端就來了,帶著他那些洋槍洋炮裝備的精銳之師,從保定趕來北京,說是要來幫助朝廷平息北京南苑“兵變”。

可載灃知道,南苑隻是幾個小兵鬧事,又何須驚動手握精銳的段祺端,再說他這個攝政王也沒有請過段祺端。

不管載灃怎麼想,段祺端命令他的軍隊,有事無事地向城南開炮。載灃馬上明白了:這家夥是為袁世凱來的。看來,奕劻和張之洞的意見是對的,袁世凱確實不能殺。

載灃剛剛被迫放棄了殺死袁世凱的念頭,就接到袁世凱呈上來的奏折,說是自己因為足疾,請求解職,回故裏養病。

就這樣,袁世凱先給想要他命的攝政王載灃出一個難題,然後又馬上給他一個下來的台階。結果,氣勢洶洶的載灃讓袁世凱牽著鼻子走了一遭之後,隻得強迫自己取消了誅殺袁世凱的打算,僅僅是解除了袁世凱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的官職。

袁世凱的請求得到了朝廷的“恩準”,眼珠轉了幾圈,臉上露出一絲讓人察覺不到的得意,然後立馬帶了八位老婆和一大群孩子,返回河南。

最初,袁世凱在輝縣隱居,不久又轉到安陽的洹上村。這年,正好是袁世凱的知命之年。

離“洹上村”不遠,就是著名的風景區,百泉和蘇門山。有山有水的,簡直就是人間樂園。從1881年到山東登州投靠吳長慶以後,轉眼快三十年了,袁世凱一直在官場軍隊中忙忙碌碌的,現如今諸事可以不管,忘情於山水之間,倒也樂得清閑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