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古城中的未解之謎(2 / 3)

5.羅馬真的是一天建成的嗎

據美國考古學家最近發現了一個驚天之迷,最新的證據最終證實:羅馬帝國於公元前625年8月13號的日落之前開建並完工。當記者問他們在哪裏找到這些證據,考古學家們出示了一個卷軸,也就是一份由朱利葉斯·凱撒本人親自簽署的文件合同。

這份拉丁文的合同的其中一部分翻譯過來是說:我們巴比倫AlJeida建築公司同意在公元前625年8月13號這一天開始動工並完成羅馬帝國建築的修建,如果我們不能在帝國指定的時間內完成,凱撒大帝可以砍下我們的腦袋去喂獅子。

考古學家們認為這一證據絕對有效,工匠們一定是在一天之內完成了羅馬城的修建,因為他們沒有發現任何被吃掉的腦袋的殘渣的化石。

實際上,這份凱撒大帝的文件就和都靈的裹屍布一樣,可信又可疑。現在科學家正在使用碳定年的方法估算這份卷軸的真正年紀。

人們從學校的課本上得知,羅馬帝國覆蓋了28萬平方米的土地,其中包括數個城市、小鎮,數條河流,多座山,多個大劇場,許多導水管、排水溝、拱門、博物館、鍍金大教堂以及比薩小屋等等,這一切要在一天,也就是12個小時之內完成,絕對超乎想象。

建築師弗雷德說:“在一天內,我的工程隊連一垛清水牆都完不成。根據這張羅馬城的模型圖來看,我的公司要花上數百年才能完成整個羅馬帝國修建工作。”

如果文件上所述的情況屬實,今天的科學家、建築家又將陷入新的迷宮,他們無法解釋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怎麼在12個小時裏完成了28萬平方米的羅馬帝國的建造的。

曆史學家羅傑斯認為這些就和金字塔一樣,是千古之謎,隻能想像是那個時代的人所掌握的一些東西失傳了,我們現代人的技術無法跟進。首先他們修建了金字塔,接著他們又修建了獅身人麵像,而後他們又建造了西爾斯塔等等,不勝枚舉的奇特而神秘的建築。就算假設那時他們使用了8百萬之眾的埃及奴隸,但我們現在也有這些不再被稱做奴隸的雇工,可我們很難而幾乎不能做到。

6.《古蘭經》裏的神秘“19”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基本經典。“古蘭”,阿拉伯文al-Quran的音譯,意為“誦讀”、“讀物”。漢文舊譯有《可蘭經》、《古爾阿尼》、《寶命真經》等。在610~632年間,安拉陸續頒降給穆罕默德聖人,是安拉的語言和啟示。是最後的一部經典。各種啟示最初由穆罕默德門弟子默記、背誦或錄在皮革、石片、獸骨、椰棗葉等上麵。後經哈裏發艾卜·伯克爾、歐麥爾和奧斯曼指派專人追記、搜集、核實、抄寫、保存,並於奧斯曼在位時彙集分卷,劃分章節,形成定本,遂稱“奧斯曼定本”,即“穆斯哈夫”。其後書寫和標音不斷完善,逐步統一。共30卷,114章。全經以622年穆罕默德由麥加遷徙麥地那為界,分為“麥加篇”和“麥地那篇”。前者計86章,約占總章數2/3;經文節數大多較短,內容以闡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等基本信仰為主,旁及宗教哲理、禮儀等。後者28章,約占章數1/3,節數一般較長,內容以伊斯蘭教對社會各項主張為主,並涉及生活中的飲食禁忌,以及民、刑等方麵的律例。

古代的伊斯蘭學者們對《古蘭經》的畢生研究發現許多不可思議的數字奇跡,確信是真主通過阿拉伯文頒降啟示中隱藏的奧秘。現代的學者把《古蘭經》輸入計算機,通過確定項目的電子搜尋和計算《古蘭經》中隱藏的數字,奇跡發現的越來越多。不斷有不同地方的學者報告新的發現。例如在《古蘭經》中男人與女人這兩個單詞出現的次數相等都是24次,不但數字相同,而且這兩詞所出現句子的語法也相同。伊斯蘭學者塔裏格·斯威丹博士曾經把《古蘭經》裏的數字奇跡按照類類別分為兩方麵的數字啟示。一類是信仰與生活類;一類是活動與自然環境。前者如活著的生命145次,生命的死亡145次。後者如海洋32次,陸地13次。海洋與陸地相加得總數45次。海洋與總數相除,即32被45除得71.11111111%,陸地與總數相除,即13被45除得到28.88888889%。現代地理學將地球表麵分為海洋與陸地兩部分,海洋的麵積占71.111%,陸地占28.889%。完全與《古蘭經》中“海洋”與“陸地”兩個詞出現的數字相同。他這樣的研究是為了把“真主”的暗示顯明,作證《古蘭經》是“真主”的語言,讚頌“真主”超絕萬物。

《古蘭經》裏最明顯的一個數字的聯係是《古蘭經》與“19”的關係。《古蘭經》全書共114章,而114恰好是19的6倍。經書的第一句話由19個字母組成,這19個字母形成“名——安拉——大仁的——大慈的”四個單詞,其中:“名”在全書中出現19次,“安拉”出現2698次,“大仁的”出現57次,“大慈的”出現114次,這些所有的次數,都是19的倍數。這四個單詞貫穿整個《古蘭經》的始末,每一次的出現都在向19靠近一點。第96章是最早頒布的《古蘭經》經文,而這一章按照《古蘭經》章次編排是倒數第19章。由19按經文組成,共有285個字母。而285也正好是19的15倍整。另外,《古蘭經》第96章的第5節經文,由19個詞組成,這19個單詞,根據《古蘭經》奧斯曼原本,則是由76個阿拉伯字母組成,而76是19的倍數。《古蘭經》中曾提到很多的數字,如“40天”,“12道泉水”“7重天”“1000年”等等,全書總共出現過285個類似的數字,但285有是19的倍數。如果285個數字個包含的數相加,其和為17.4591萬,又是19的倍數。

伊斯蘭經學家認為《古蘭經》是真主的話語,不是被創造的。所以這裏麵所有的現象都隻能是真主的啟示,而並不是人為刻意去構成的。那麼,19與《古蘭經》如此緊密和奇妙的聯係如何解釋?是巧合似乎不太能讓人信服,如果不是,那它意味著真主的什麼意思?至今為止沒有人曾對這些數字具體的有過研究結論,雖然有不少的研究者發現《古蘭經》和數字的種種機緣,並且很有興趣的去探究。

很多人會關注到一些宗教經典典籍裏內容與數字的關係,比如對《聖經》“三位一體”概念裏三角數字的搭配,以及對聖經裏代際間數字關係的考究。甚至有“文字數碼學”(字詞中與各字母對應的數字累加在一起,然後來解釋該詞的含義,或簡稱“字碼學”)的名詞出現。這也許是對經文的另一種釋讀方法,也或許是對經典文獻的一種獨特創造。不論發現還是創造,數字散落在流傳典籍的字裏行間,拿出來可以有意義的話,這意義一定是可以加以闡釋的。我們期待這些蘊涵的內容生動起來,豐富我們固有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資源。

7.婆羅浮屠上的角錐立石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國家。在曆史上,它的各個海島長期處於分散狀態。印度教和佛教盛行,其中婆羅浮屠大塔就是印度尼西亞現存的最重要的早期大乘佛教建築物,也是該國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

佛教本來足發源於印度,它是怎麼傳入了印度尼西亞並建造了婆羅浮屠大塔的呢?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治時期,重視宏揚佛法。印度通過海路與東南亞互相往來。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佛教傳人東南亞。但印度尼西亞群島由於距離印度遙遠,佛教和印度教是直至1世紀才傳入的。因為印度教契合了印度尼西亞原始社會的精靈崇拜,所以佛教更為盛行。到5世紀,佛教才逐步發展起來。8世紀,印度大乘密教僧金剛智將大乘密教傳入爪哇,盛極一時,統治者調集了當地居民興建了婆羅浮屠大塔。

婆羅浮屠大塔位於印度尼西亞爪哇中部日惹城西北40千米處,是最奇異的佛教塔廟之一。它於800年前後由夏連特拉王朝的佛教統治者興建,用於保存王公及王室家屬骸骨。由於戰亂它很快被遺忘,直到1814年才重新被發現。在20世紀印尼政府對婆羅浮屠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修繕。

婆羅浮屠的梵文意思是“山丘上的佛寺”,它豎立在茂密的叢林樹中,像一個巨大的花式冰蛋糕。大約用了200萬塊石頭,砌成上圓下方的弧形,在整體上構成一個立體的曼佗羅形狀。它通高31.5米,由塔基、五層圍廊和三層圓台上的中心佛塔三部分構成。分別代表著“色界”、“欲界”、“無欲界”三個境界。婆羅浮屠呈金字塔形,可抬級而上。它有一個正方形的塔基,由5層帶邊的牆的平台組成。並裝飾著數以千計的反映佛陀生活的雕刻。方形平台上是4層圓形平台,上麵豎立著72座鍾形佛塔或佛龕,每座佛塔內有一尊佛像。在頂部有一座主佛塔。

登婆羅浮屠的時候,佛教徒必須按特定的路線——從東麵進入,按順時針方向繞行。走向廟頂象征著一個人逐步達到完美的精神境界。在代表色界的塔基的基部,有160幅浮雕,這些浮雕將佛典《大業分別經》的內容和世俗人物以及花草鳥蟲結合起來,表現了富有人間氣息和當地風情的大千世界;在代表欲界的五層圍廊上,有總長達3200多米的精美浮雕,組成一幅無與倫比的美術長卷。浮雕的內容,主要是《本生經》上的故事,實際上曲折、生動地表現了當時印度尼西亞社會以及居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