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尼西亞的古代巨石文化中,角錐立石是祖先靈魂的象征,把角錐形狀的小塔圍築在主佛塔的周圍,並把它們置於無欲界之中,這就既突出了當時大力宏揚的佛教的主導地位,又使得佛教與鯿尼西亞居民原來的原始祖崇拜的信仰達到了和諧統一。
婆羅浮屠大塔作為佛教建築,在建築風格上借鑒了雕刻的手法,但是,它在“構思的宏偉和手法的精巧方麵”,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同類建築”。婆羅浮屠大塔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藝術創造力,反映了早在10世紀以前,印度尼西亞的建築和雕刻藝術已經很先進。
8.克諾羅斯王宮的毀滅
在希臘神話和傳說裏,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米諾斯國王是諾色斯、克裏特和整個愛琴海的國王。有一次他派他的兒子安德羅吉到大陸去參加運動會。不料,安德羅吉遭到了雅典國王的妒忌並被謀害致死。米諾斯震怒之下,發動戰爭,眾神也紛紛降災荒和瘟疫到雅典,雅典被迫求和,答應定期送童男童女到克裏特。而米諾斯國王把他們關禁在迷宮裏,或是讓惡獸吃掉,或是饑餓而死。為此,雅典人惶惶不安。
這自然是久遠的希臘傳說了,盡管流傳得相當廣泛,一直以來都沒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19世紀70年代,德國著名考古學家謝裏曼根據荷馬史詩提供的線索找到了傳說中的特洛伊城,從那時起,考古學家們開始試圖從希臘神話傳說裏麵尋找一座王宮——克諾羅斯王宮。英國的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思帶考古隊來到克裏特島,經過3年的發掘,終於在克裏特島的伊拉克利翁市發現了米諾斯文明中最大最重要的王宮遺址——克諾羅斯王宮。
於是,希臘神話中的記述不再是無稽之談,人們密切關注這一發現。伊文斯所發現並複原的王宮,位於克裏特島的伊拉克利翁市東南大約8千米遠的地方,具體來講,這裏是新王宮。在曆史上,克諾羅斯王宮最初始建於大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此後成為米諾斯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並且逐漸染上某種宗教神聖的色彩。在進入文明時代後,它又和王朝法院的崇拜緊密結合起來,宗教聖地的氣息變得越來越濃厚,帶有神聖莊嚴的色彩。相應地,米諾斯王權也具有了濃厚的宗教色彩,國王兼任祭司司長的職位,王宮就是最高的祭壇。
伊文斯所發現的新王宮,大約建立在公元前1700年到前1500年,是在舊王宮的基礎上不斷擴建的,它的建築設計也更加完善。王宮建成後麵積為2.2萬平方米,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王公裏的廳堂房間總數也至少在1500間以上,更別提梯道交錯,廊簷低徊了,外人很難搞清楚它究竟是怎樣建起的,或許這也是王宮叫做迷宮的緣故吧。
王宮建築總體上呈長方形,四周沒有圍牆和望樓。中心是長方形的中央庭院,長60米,寬30米,可以說是所有米諾斯王宮中最大的庭院了。由於王宮是依仗山勢而建,地勢東高西低,所以從東側望去樓房高聳,門窗長廊錯落有致,仿佛建築是巧奪天工的傑作。
王宮的中央庭院兩邊都有樓房,西邊的樓房是主要作為國王自己辦公、祭祀、貯藏之用的,一層是一係列的神龕、樓梯、神壇還有祭儀大廳、二層則作為辦公集會廳、檔案館等。牆外還有10間庫房,裏麵有許多的大型的陶甕、陶罐。祭儀大廳正中放著把專供國王享用的椅子。所以,大廳還叫“禦座寶殿”。東邊的樓房卻可以稱為“生活區”,這裏包括國王及其後妃的寢宮、接待廳、學校等等。樓層有四五層之多,布局也更加複雜了,主要的有“雙斧大廳”。大廳牆上掛著高大的循牌,也就是在荷馬史詩中曾有提及的那個循牌。當然,所有布置十分豪華,在牆上繪有海豚戲水等自然景色的壁畫。另外,王宮的壁畫,是很值得一提的,它對於研究來諾斯文化與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考古學家的研究為克裏斯島的曆史填補了光輝的一頁。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1500年,克裏特王國的文化曾經盛極一時,而後來在最輝煌的時候,正是米諾斯王朝。米諾斯國王精明強悍,治國有方,使得國家發展到極盛時期。當時的愛琴海諸島紛紛向他稱臣,雅典也被迫納貢。無疑,這裏曾經有著高度燦爛的文明。
然而,頗為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大約到了公元1500年前後,克裏特島上的所有城市,全部在幾乎同一時間被毀壞了,克諾羅斯王宮也沒有能夠幸免,不久,強盛的王國也在地球上銷聲匿跡了。這是什麼原因促成的呢?
1967年,美國的考古學家揭開了曆史的謎團。
原來,在距離克裏特島以北約70千米的地方,有一個叫桑托林火山島。雖說這火山的海拔僅僅為566米,3次噴發規模也較小。但是,在島上60多米高的火山下竟然挖出了一座古代的著名商業城市,這使得人們的看法改變了。根據有關研究,這裏曾經發生過人類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火山噴發。時間就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桑托林火山噴出的火山灰渣達到了62.5平方英裏,島上的城市霎時間被湮沒到厚厚的火山灰下。火山噴發之猛烈,據記載,當時的埃及上空出現了連續3天漆黑一片的景象。而且,火山噴發引起的海嘯,浪頭高達50米,滔滔的巨浪很快就衝到克裏特島,淹沒了島上的一切。
就是這樣絕無僅有的一次火山大噴發,葬送掉了一個古老的文明社會,克裏特王國就這樣永遠消失在人類的文明史裏,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了。僅僅留下了神秘莫測的零星傳說。
充滿神話色彩和宗教氣氛的阿迪密斯神廟座落在希臘的埃菲索斯喀斯特河口的平原上。被希臘人們稱為是“希臘的神奇”和“上帝的居所”。
阿迪密斯是古希臘的一位女神。直到公元4世紀末期,當地的埃菲索斯人仍然是她忠實的崇拜者。在聖窗上有她的塑像。塑像的技法是粗糙的,僵硬而呆板,在塑像的身上刻滿了各種圖畫。有公牛、獅子、鹿,還有帶翅膀的怪獸,其中有獅身人麵的形狀和半人半鳥的圖像。學者認為這座神廟是古希臘精妙的藝術和東方精神的完美結合,是一個來自神的饋贈。
目前,人們並沒有清晰的神廟的架構,隻是通過發掘出來的殘存物進行推測。從神廟出土的錢幣上可以看到廟的支柱是經過雕琢的圓形基座,這在其他的廟宇建築裏是常見的,並不能說明它的特色。在錢幣上,還可以看到平台的外延,距離很長,人們想象神廟一定是一個極大的,向外擴展的造型,以象征神的無限包容能力。盡管柱子的確切數目和它們各自的位置還存在疑問,但這種做法在薩莫斯神廟裏已經存在。一些保存較好的錢幣向我們呈示了神廟的屋頂結構和山牆的設計。它的中央並沒有頂,而是10根圓柱,在和中央相連的部分是由屋宇的結構的,由於考古家又發現了內殿區內有排水溝的跡象,證明了這座神廟是露天的,但有的專家從粘土製的屋頂磚和噴水頭的方麵出發,堅決說神廟的屋頂是存在的。
神廟建築的神秘來自於物質的難以存留和現代人們豐富的想像力,但真正神秘的是來自阿迪密斯的魅力。在發掘現場,最壯觀的是成堆的塑像,是由金子、象牙或粘土製成的小型塑像。我們無法想像在古羅馬和古希臘中女神的神秘力量有多大,神廟的非凡構造應屬於那些具有重大作用的人,這是不是表明在古希臘女性依然象原始社會那樣具有絕對的位置?
現在,人們依然崇拜著這位來自遠古的女神。來自各地的香客和旅遊者為重建廟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工匠出售他們的塑像和一些精巧的製作品,變換各種能夠增加魅力的形狀。阿迪密斯以她的精神使神廟得以聖化,神廟也使女神的精神發揮到了相當的水平。
在古希臘,廟宇有雙重功能,它一方麵是宗教聖地,另一方麵是戰爭和瘟疫的避難所。對於所有的逃難者來說,聖廟的遮風避雨是女神的最好的照顧,在6世紀,一個妙齡的少女遭受殘忍的暴君畢達哥拉斯的追捕,逃往神廟,在絕望中懸梁自盡。後來,波斯王耶克薩斯被希臘人打敗,無路可走,為了保存自己的後代,將他的孩子送往阿迪密斯神廟。這座廟宇曾經承受了希臘和羅馬人民的風風雨雨,它是曆史的見證,是多難的人們的庇護所。在今天,它的建築已經被毀滅了,甚至都無法去恢複和想象出它的曆史風貌,但它依然吸引了眾多的朝拜者。阿迪密斯的塑像在今天還存在。考古學家和地質家一直沒有停止對神廟的挖掘和測量,從各種發現的古文物中探索神廟的遺留,重新繪出神廟的原樣,是考古學家最大的願望,因為阿迪密斯神廟是古希臘人靈魂的表達方式。盡管神廟和她的主人有著巨大的魔力,但神廟的建築結構和女神的身份和力量,並不清晰,這個建築來自遠古,也帶來了難以解開的古老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