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分為內、外兩港,內港修建了城堡,其上設置了瞭望台,周圍以圍牆護衛,特意修建的狹窄的水路等設施,具有抵禦敵船入侵加強防衛的意義。阿波羅尼亞發現的遺物之一是石錨。錨上部有直徑約為10厘米的楔形孔,下部有與上孔相接的兩個孔,這是船錨最原始的形式。在荷馬史詩《奧德賽》中記載說,邁錫尼時代泊船使用的是沉重的石頭。
1967年,發現了希臘的海底城市埃拉弗尼索斯(毛萊半島南端)。第二年,弗萊明克進行了調查。參加工作的還有凱恩布裏基大學的調查組,他們使用吊在氣球上能夠從遺跡現場附近的空中進行遠距離攝影的照像機,製作了遺跡的平麵測量圖。從海底發現了邁錫尼時代的街道、房屋群、石棺以及古希臘青銅時代的缽等遺物。由此分析,這一城市在古希臘青銅時代初期即已建成,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海底城市,在通往克裏特島的貿易之路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輸出沃泰加灣周圍富饒沃野所出產農作物的重要商業港。埃拉弗尼索斯這一地名,曾在古希臘地理學家巴烏撒尼亞斯編撰的《地誌》中出現,現在此地名為巴普羅·拜特利。
關於水下古代城市最新的例子,是1980年在蘇聯的裏海東北部的曼庫伊西拉克,發現了傳說中被海水淹沒的繁榮的古代城市遺跡。蘇聯的考古學家們在這一海底(裏海北端的古裏耶夫市東南150公裏)發掘的結果,發現了中亞地區傳統的用黏土製成的陶器及居住址、玻璃裝飾品、鑄造物等。這一城市似乎即為14世紀時與中亞地區進行貿易活動的商人在地圖上標出的“拉埃迪”。這一發現提供了目前正在後退的裏海海岸線在遙遠的古代急遽變化的珍貴資料。
5.韓國的海底王陵
在韓國慶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大王岩海底,有座按帝王的遺囑建造的大王岩海底王陵。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底王陵,是日本天武朝時期營造的,到最近其位置仍然不明。這座王陵的發現的原因,是由於1959年發掘了為文武王修建的感恩寺遺址。這次調查確認了金堂地基的特殊建築形式。傳說文武王死後埋葬在海上的大岩石中,以後每夜化為龍來感恩寺以鎮壓東海的倭寇,因而推測這裏就是龍穴遺址。其後對東海海上大王岩進行了調查,於1967年發現了利用岩礁的低窪處營造的陵墓(火葬之後的骨灰裝入石棺,沉入海底)。對這一王陵的正式調查還沒有結束,棺的上麵覆蓋有巨大的自然石棺蓋(水深1米)。據說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到底。上麵覆蓋的巨石更增添了整體上的莊重和神秘感。盡管如此,在海底尋求冥界還是有充足理由的。也就是說,既然龍是水神,龍宮才是死後靈魂應該去的地方。這種葬式首先就是以這種觀念為前提的。
文武王生前的勢力極大,因而推測棺內有數量巨大的財寶作為隨葬品。各國的古代史學家從學術角度出發不用說對此十分關心,即使是一般人也夢想得到這些財寶。
探寶性的冒險行為與後麵要講的盜掘危機的增長正使文物遭到破壞,應該指出,隻有力圖保護文物的強烈學術熱情,才有力量提倡和普及水下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