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長眠海底的古城(2 / 3)

可是埃利凱究竟在哪裏,曆來是曆史上的一大疑案。希臘的考古學家和古物學家為打撈與之相關的遺物,一直在以肯林特灣為中心的地區進行海底調查及資料收集工作。根據聲納的探測結果終於得知,由於1870年的地震使這一帶地殼又下沉了10米以上,而周圍的河流向肯林特灣注入的大量泥沙將埃利凱完全覆蓋了。這使人感到解開埃利凱之謎似乎更加遙遠了。

1973年,馬薩諸塞工業大學的哈羅爾德·埃金頓和希臘文物局的斯比裏頓·馬裏那托斯進行了聲納探測及探溝式發掘,發現了類似波塞冬神殿的遺跡。然而由於遺跡在水深50米的海底並覆蓋有兩米厚的泥沙層,隻有在進行了長期的調查工作之後才能再對神殿遺址進行發掘。

除此之外,M·N·傑姆遜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支持下,在希臘的阿爾肯裏斯半島尖端附近的海底發現了哈利埃伊斯遺跡,自1962年預備調查開始至1970年的調查結束,使海底城市和阿波羅神殿的局部得到確認。

3.推羅遺跡:東方文化交流地

推羅位於黎巴嫩的地中海沿岸,它與西頓同為腓尼基在地中海交易的中心。雖然它現在不過是一個寂寞的小漁港,但熟悉聖經和古代文獻的神父們卻深信,這裏的海底沉沒著曾是地中海最繁榮的城市和巨大的港口。神父們這種確信無疑的態度為在這裏進行科學調查開辟了道路。推羅原是一個島嶼,這裏繁榮的城市中心在古代就已消失了。據說,城市建於公元前1195年,當時在海麵的兩個島上有造船廠,公元前950年前後修築了連接兩島的海堤和砦堡,使推羅作為當時的要塞港口而名聞遐邇。

據載,推羅在公元前333年前後向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征軍投降,在此以前是其發展的鼎盛期,其後逐漸衰落,在羅馬的統治下又再度繁榮,但其港口的具體位置及大規模建築方法等情況均一無所知。

法國著名考古學家、耶穌會教士安德亞斯·普瓦德巴爾神父組織了大規模的調查團,對這一遺跡進行了考古工作。

自1935年之後的兩年時間裏,普瓦德巴爾利用航空偵察和水中勘查兩種方法對遺跡進行了主體調查。這時將水中攝影的方法應用於考古學調查還是第一次嚐試。以固定在水麵的玻璃做光源,用裝在水下密封箱內的相機進行攝影,用這種方法可以對建築物的牆壁進行三維空間的研究。其結果,是確認了海底3~5米深的推羅港口遺址,防波堤寬8米,深入海中200米,接著是第二道長250米的防波堤,在這裏可以分辨出船舶的出入口痕跡。此外還了解到,這裏還有配套的貨場、造船廠、碼頭等遺跡。於是,公元2世紀前後,這座羅馬殖民城市才開始為人所知。普瓦德巴爾神父認為,這座港灣城市是因貿易而達到極度繁榮的,它對東方文化在地中海沿岸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奧納·弗羅斯特於1970年在推羅的北方西頓海島的港口內,發現了腓尼基的另一重要港址。

4.最古老的古希臘海底城

在利比亞班加西北200公裏的東部海岸,有古希臘建設的阿波羅尼亞港。這一古代港灣城市現在已大部分沉沒於大海之中。

阿波羅尼亞港是古希臘最大的殖民地之一,公元前631年建成,公元前90年左右,成為羅馬統治下的北非糧食的重要輸出港,在羅馬時期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以N·C·弗萊明克為首的劍橋大學的考古調查團,為探明這座古代港灣城市規模、設施等,於1958、1959年對這一被海水淹沒的遺址進行了調查。由於水下呼吸器在英國的日益普及,使大學生潛水員能夠比較自由地從事調查。他們利用平板測量的原理,在塑膠繪圖板上繪出了由於地殼下沉或海水上漲而半埋於海底的這一港灣的第一張實測圖。由實測圖了解到,在水深4米左右的海底,有船體、碼頭、倉庫、瞭望台、圍牆等極為複雜的港灣設施,港口由幾個島嶼和山丘形成一個橢圓形的海灣,海灣與地中海由一條狹窄的水路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