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永久和平的探路人(1 / 2)

當法國人正轟轟烈烈地進行大革命的時候,德國人也在進行一場頭腦革命。法國大革命滌蕩了歐洲的舊秩序,帶來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新觀念,德國人則開創了古典哲學的新紀元。康德的永久和平成為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相比於國王的槍炮,哲學家手中的鵝毛筆更具有殺傷力。

偉大的哲學家

一提起康德,也許每個人都能說出一些關於這位哲學家的思想,“物自體”、“先驗”、“道德的律令”……不一而足。因為康德的三大批判已經成為研究德國古典哲學難以繞過去的高山,而康德著作的晦澀往往讓渴慕智慧的人們望而卻步。也許康德的思想的確駁雜而豐富,所以簡單的話語難以將其表達清楚,晦澀難懂幾乎成為康德哲學著作的一大特色。

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唯心主義哲學大廈,也為後來者提供了豐富的寶藏。後來的哲學家無不在康德的影響與指引下開始了哲學思考與創造的曆程,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等人都是在吸收與批判康德哲學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番新境界。尤其是叔本華在他的成名著作《作為意誌與表象的世界》一書的開篇即說道:“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一個真理。”這是最具康德色彩的宣言。由此可見,康德在哲學殿堂中的地位與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後來的哲學家不僅追隨康德的思想,連康德的文風也模仿過來。因此,德國的哲學著作無不晦澀艱深,別說異域的讀者,就連德語讀者讀起來也不輕鬆。德國的大文豪歌德批評這種文風,他認為,哲學的思辨使德國思想走向晦澀、朦朧,這對德國是一種傷害。

雖然康德及其他德國的哲學家都秉承晦澀的文風,但是德國哲學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知識卻讓人們欲罷不能。康德之所以在哲學領域取得如此的豐功偉績,與他早年的教育及其學術背景是分不開的。沒有自然科學作為基礎,哲學往往變成醉醺醺的思辨,而失去了指導現實的功能。

求學生涯

康德1724年出生於普魯士的哥尼斯堡,這是一個偏僻的小鎮。康德祖父時,帶領一家從蘇格蘭移民到東普魯士,因此康德具有蘇格蘭血統。康德的父親是個馬鞍匠,康德在家裏11個孩子中排名老四。誰也沒想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孩子日後竟讓哥尼斯堡聲名鵲起。

康德的父母都是虔誠的新教徒,因此,康德從小就受到比較嚴格的宗教教育。8歲那年,康德開始念小學,學校教育也籠罩在宗教的氣氛中,每天都要禱告和唱詩。康德對這種宗教教育十分不滿,他認為這種學校培養的學生多數都是偽君子,真正的信仰隻能在心中。1740年,也就是腓特烈二世登上寶座的那一年,康德進入哥尼斯堡大學學習,雖然現在人們不知道康德學習的是什麼專業,但是可以確定康德是哲學課堂的常客。在大學期間,康德廣泛地閱讀了英國經驗哲學的著作,慢慢擺脫了宗教對他的精神控製。

大學畢業之後,康德開始了家庭教師的生活。當時,康德的父親已經去世,家中生活拮據,康德拒絕加入路德派牧師團而放棄了待遇優厚的職位。家庭教師的生活並沒有解決康德的窘境,自己的溫飽尚成問題,談婚論嫁就顯得不切實際了,所以康德一直沒有結婚。在做家庭教師期間,康德對科學保持著飽滿的熱情,他先後研究了物理學以及天文學,出版了《地球衰老論》一書。那個時候的康德就對太陽能量消耗完之後地球的命運感到憂慮。康德的科學洞見在當時也是極其新穎的。

1755年,康德獲得了哥尼斯堡的博士學位,並且獲準授課,但是他隻是一個編外老師,依靠學生的聽課費獲得報酬。如果康德的授課語言也像三大批判中那麼晦澀的話,估計沒有人去聽他的課。令人驚奇的是,康德在課堂上語言極其活潑輕快,他的課堂上總是座無虛席,他博學多識,而且揮灑自如,很多學生都非常喜歡他的課,包括後來德國魏瑪學派的代表人物赫爾德在內。赫爾德非常感謝康德在課堂上教授他的一切,作為老師,康德是十分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