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大選總能引起全世界人的關注,尤其是180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一直為曆史所銘記。通過這一次大選,美國總統在黨派之間完成了和平有序的交接,並為日後200多年的總統選舉做出了榜樣。回味那場激烈的大選,美國建國的坎坷與荊棘仿佛就浮現在眼前。
總統的稱呼
1789年華盛頓就任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他的一舉一動極有可能成為日後美國政治的傳統,因此,華盛頓非常小心謹慎,他告誡周圍的人說:“現在看似瑣碎的事情,很有可能影響日後的發展,並帶來持久性的影響。”
國會在如何稱呼華盛頓這個問題上頗費躊躇,副總統約翰·亞當斯建議以“仁慈的陛下”來稱呼,但是這個稱呼似乎英國味太濃。有人建議稱其為“閣下,合眾國總統,萬民權利的保護者”,但是這個稱呼似乎又有點兒羅馬的味道。於是,最後幹脆就稱他為“合眾國總統”,這個稱呼讓華盛頓長籲一口氣,他認為這個稱呼是最適合這個新生國家的特點的,並且這個稱呼一直流傳至今。
一分為二
華盛頓雖然高票當選為合眾國總統,但是此後的政治紛爭卻讓他不勝其煩,政壇擾攘、黨派林立、口水不斷,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軍已經厭倦了。於是兩屆任滿之後,他就不願繼續擔任合眾國總統了,這也成為美國政治的一個慣例,隻有小羅斯福在二戰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才破了一次例。
新政府開始運轉之後,昔日的盟友開始分化,形成互相對立的兩派,而且兩個黨派的對立越來越嚴重。以托馬斯·傑斐遜為首的共和派反對聯邦集權的政策;而擁護聯邦政府的人都集中在華盛頓的大旗之下,聯邦黨最傑出的棋手和幹將是漢密爾頓。這樣,在華盛頓第一任任期內,開國元勳們就一分為二了,這就是美國兩黨製的雛形。
財政部長漢密爾頓
在華盛頓當政期間,聯邦黨人幾乎占據了政府與國會的角角落落,而傑斐遜的共和派則多是記者與報人,他們在報紙上抨擊政府的措施。新政府圍繞漢密爾頓提出的幾個報告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在論戰的過程中,兩大陣營針鋒相對。
漢密爾頓是個堅定的聯邦主義者,他甚至要求美國建立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所以一直要求增加聯邦的權力。他相信美國日後必定成為一個大國,但是這個當時處於繈褓中的大國需要借助一個強大有力的政府幫助它實現大國的夢想。他希望在政府官員與商人之間建立親密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美國經濟與貿易的發展。當他被任命為財政部長的時候,他知道機會來了!
漢密爾頓提出了《政府信用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漢密爾頓主張用舊債券換取等額的新債券;由聯邦政府幫助各州還清內外債務,以此來穩定政府的信用,推動國內商業發展,並且吸引外部資本前來投資。他的這份報告受到持續的攻擊,因為北方的投機商手中擁有大量的舊債券,而南方奴隸主幾乎沒有,如果可以等額兌換,無異於給北方商人大量資本。有人反對由聯邦政府代替州政府還債,因為聯邦政府為了還債就會公開征稅,此外,各個州所欠的債務並不是等齊劃一的,有些州債務纏身,而有些州早就無債一身輕了。
此後漢密爾頓又提出建立聯邦銀行統一管理資本,漢密爾頓深諳英格蘭銀行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漢密爾頓的真實用意是建立強權政府,以幹預經濟的發展。這一舉措受到了傑斐遜強烈的批評,他認為這是違憲之舉,憲法中並沒有規定可以建立銀行。此後,漢密爾頓又拋出了《製造業報告》,這是一份重商主義的宣言書,在國內建立統一市場,對外國商品征收關稅,保護國內幼稚產業的發展。這份報告可以與半個世紀後德國的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係》相提並論,但是它走得太遠了,國會最終沒有通過這份報告。
唇槍舌劍讓意見不合的人走到了兩個不同的陣營中,1793年,國務卿傑斐遜辭職,那些批評政府的人士聚集在傑斐遜周圍,成為批評政府的“在野黨”。昔日在一個戰壕中戰鬥的同誌,終因政治觀念不和而各奔東西。
一爭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