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她人橫刀奪愛,失寵於楚懷王,鄭袖遂在懷王麵前盡力為張開脫,她向楚懷王哭訴道:“一個做臣子的,替國君效忠,那是理所當然的,你怎麼能單單責怪張儀呢?再說,我們又沒有送秦國土地,而秦國先派張儀過來,這就是對方相當重視我們大王的表現啊。然而大王不但沒有好好地將張儀當做使臣來看待,反而要殺掉他,這勢必會激怒秦王的,萬一秦國興師問罪,可怎麼辦呢?如果您執意要殺死張儀,我也不說什麼了,隻希望大王先休了我,隨即恩準我帶太子離開王宮吧……”楚懷王見此情形,考慮再三,最後還是放走了張儀。
為了擺脫困境,張儀需要借助鄭袖的“枕邊風”,但鄭袖不會平白無故地為張儀開脫說情。於是,靳尚就選擇了一個很好的利益基點,煞有介事地把張儀被囚與她宮中將要出現情敵的潛在危機聯係了起來,也就是如果解救張儀,鄭袖就避免了與情敵競爭的潛在危機。擺在鄭袖麵前的就是兩種選擇,一選擇不解救張儀,讓自己陷入與情敵競爭的危機,這顯然是她不情願看到的結局;二選擇解救張儀,讓自己輕鬆化解情敵的潛在威脅,這算個不錯的策略,因為張儀個人的囚與放對鄭袖來說並不重要。於是,為了防止情敵的出現,保住宮中之寵,鄭袖就盡力為張儀開脫,她的妒意被這樣被張儀巧妙借用了。
當然,在這場博弈中,鄭袖的配合是與她對楚王的貪利好色的本性的熟知聯係在一起的。在她看來,楚王貪秦女之色和土地之利,必然到時會放掉張儀,與其讓楚王得到秦女後放走張儀,還不如讓他放掉張儀而得不到秦女,這對自己來說才是最合算的策略,於是鄭袖憑借她正得寵宮中的地位百般說服楚王,使其赦放了張儀。
總體來看,這場博弈的最大贏家就是張儀,他沒有花費任何的本錢,隻不過找到了一個適當的利益基點,就順利地借助鄭袖的“枕邊風”,擺脫了險境,實在是高明。
博弈法則:
麵對可能出現的潛在威脅,人們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這是一種預期的支付,是為了保證自己能夠免於陷入困境。這種心理恰恰給了人們以擺脫困境的機會,通過欺騙、威脅等手段,迫使對方作出預期支付,從而使自己搭上了化解危機的順風船。
兵貴神速,迅雷不及掩耳擊敗對手
唐玄宗時,姚崇和張說同朝為相。姚崇剛直不阿,張說素以“大手筆”聞於朝野,兩人經常明爭暗鬥,互不相讓。後來,張說曾因為被姚崇參奏而貶出京城,致使兩人矛盾更加不可調和。那麼在這場博弈中,姚崇和張說誰將成為占據優勢的“小豬”?這就取決於誰最終能夠把握好機遇,巧妙設局,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就充當了那隻疲於奔跑而趨於劣勢的“大豬”了。
後來,姚崇患了重病,日甚一日,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擔心張說報複自己的兒孫,臨終前就把幾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有些話必須跟你們說一下。我在朝廷裏當了多年的宰相,事做了不少,人也得罪了不少,對此,我沒有什麼遺憾的,隻是很不放心你們。張丞相與我同朝為官多年,言來語去,多有摩擦。我在世時,他不敢怎樣。但我死後,他會羅織罪名,毀我名聲。一死萬事休,這對我沒什麼,但是我一旦獲罪,肯定會株連你們。你們怎麼才能自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