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旌旗照舊飄揚。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撤走。”眾人見敵營旌旗招展,不信已經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們,急忙撤兵了。”
這就是曆史上最早的空城計。在鄭國和楚國的這場博弈中,從兵力上講,楚國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在信息上,鄭國更占優勢。首先鄭國很清楚公子元這次出兵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要殲滅鄭國,隻不過是為了爭個麵子,所以事情未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還有回旋的餘地。其次,在最初的幾次交鋒中,鄭國了解到了楚國兵力上的優勢,如果不識時務,以硬抗硬的話,無異於以卵擊石,實在是不明智;但是坐以待斃,拱手被俘也實在太窩囊。此外,考慮到鄭國還有齊國等聯盟,鄭國的叔詹建議“固守待援”,同時以“空城計”迷惑敵人,實在是高明的決策,一方麵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讓公子元不敢輕易發兵,另一方麵“固守待援”之盟軍對公子元也是種潛在的威脅。就在這種情況下,不明真相又害怕遭受齊國等的聯手攻擊的公子元隻好打道回府,采取退兵的策略。
其實從公子元這方麵考慮,退兵也不是一個很差的策略。兵不厭詐,在不明信息的情況下,如果貿然攻城,中了鄭國的埋伏,那就會很慘,同時還要考慮鄭國強大的盟軍,這會讓自己陷入很被動的境遇,到時勝負也難以預料,搞不好自己沒有爭到麵子,還要失去麵子。於是選擇退兵,雖然沒有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最起碼保住了自己現有的利益,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公子元也是個很精明的人,他最後的退兵也選擇了“空城計”,悄悄地走,同樣起到了迷惑對方的作用,也是絕妙的策略。
博弈法則:
從博弈論上講,空城計是一種典型的信息戰。在我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了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征。從這層意義上講,空城計也是一種典型的心理戰術。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大唐王朝滅亡以後, 中國社會進入了五代十國的紛爭時期。所謂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是黃河流域相對穩定的地區先後建立的五個朝代。所謂十國,是指吳、南唐、吳越、楚、閩、南平、前蜀、後蜀、南漢、北漢,這十個國家中有九個在黃河流域以南的地域,僅北漢在今山西一帶。
五代十國的中原大地屢屢成為殺人盈野的戰場,千裏人煙往往淪為狐兔出沒的廢墟。其戰亂之甚恐怕在南北朝、東晉十六國、三國之上,可與春秋戰國相提並論。中原百姓不堪戰亂,一心指望有一個強勢的政權能夠統一中國。
當時,後周國是勢力最強大的,而且後周的國主周世宗柴榮勇武賢明,深得民心。周世宗抓住時機,加緊了剿滅各地割據勢力的步伐。當時南唐占據淮南的富饒地區,由於南唐李從珂昏聵,吏治腐敗,國內很不穩定。公元956年,周世宗決定率兵親征淮南。淮南是南唐主李從珂所屬的地方。擔任先鋒一職的是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