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信息博弈,隻願君心似我心 (4)
《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隻有每戰必敗的份兒了。這一點不僅適用於軍事,也適用於政治、經濟等其他領域。
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經濟病入膏肓,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進行的改革屢屢失敗。麵對新聞媒體的質疑和追問,戈爾巴喬夫無奈地向俄羅斯人民說了這麼一段話:有一個總統,擁有100個情婦,其中一個有艾滋病,不幸的是,他找不出是哪一個;另一個總書記,他擁有100個保鏢,其中一個想謀害他,但一樣不幸的是,他也找不出來。現在戈爾巴喬夫正麵臨同樣的困境,他有100個經濟學家,其中一個是聰明絕頂,並一定能幫助他解決問題的,但很不幸,他不曉得是哪一個。戈爾巴喬夫知道蘇聯需要進行改革,卻不知道從何改起,也就是他不知道蘇聯的症結在哪裏。如果知道症結在哪裏,蘇聯的改革就不會失敗了,解體也許就可以避免了,可惜戈爾巴喬夫一直沒有找到。這從反麵印證了“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知彼可以增強自己的控製力。對手在明處,自己在暗處,就可以掌握對方的所有情況和意圖,卻讓對手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來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很多信息都不是顯現的,而且對方還會盡力把自己的缺點和秘密隱藏起來,讓人無法預測他們的行動,這個時候,首要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多地掌握對方的信息,此為知彼。
知己就是在了解對方的情況下,清楚地知道與對方相比,自己的實力狀況,高估自己會讓自己冒失,低估會讓自己喪失獲得更大利益的機會。從博弈規則上來看,知彼而不知己給自己帶來的風險會更大,因為知彼卻不知己的人,常常自認為時機成熟、條件具備而過早采取行動,這種情況下采取行動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而是失敗的機率會增大。
博弈法則:
在了解對方的情況下,清楚地知道與對方相比,自己的實力狀況,高估自己會讓自己冒失,低估會讓自己喪失獲得更大利益的機會。從博弈規則上來看,知彼而不知己給自己帶來的風險會更大。
虛者虛之,利用不確定性克敵製勝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立功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潔浩蕩蕩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拚一死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難。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隻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一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一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裏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應先進城探聽虛實,於是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