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2)(3 / 3)

蘇秦把話說完,怯生生地問:“先生,我說錯什麼了嗎?先生為何臉有異色?”

鬼穀子先生語重心長地對蘇秦說道:“你說得很好,並無錯漏。事不可盡,盡則失美。美不可盡,盡則反毀。你隻知善辯的好處,唯恐不能發揮至極處,卻不知善辯之能遭人嫉妒,若一味恃弄,禍不可測啊。”

蘇秦悵然若失,心中卻頗有微詞,隻是不敢和鬼穀子爭論。

蘇秦四處遊說求官,一無所得,落魄歸來,連他的兄弟、嫂妹、妻妾都暗中恥笑他。他們對他說:“立業當以務實為本,若想耍嘴皮子為生,怎麼可能呢?你還是死了那份心吧。”

蘇秦閉口不答,於是發憤苦讀,“頭懸梁、錐刺骨”一語指的就是蘇秦。一年之後,終有所悟,他又出外遊說,此行大獲成功,一人任六國之相。當他威風凜凜地去趙國辦事路過洛陽時,車馬輜重前呼後擁,排出很遠,諸侯派使者相送的很多,周顯王都為他戒嚴道路,派人到郊外慰勞他。蘇秦的兄弟和妻嫂伏在地上,十分惶恐。蘇秦得意地問他嫂子:“你最瞧我不起,今日為何這般恭敬?”

他的嫂子說:“三弟你如今位高財大,自然受人尊重了。”

蘇秦長笑一聲,口道:“口舌之能,何人再敢輕視?我若不習此術,當在田裏耕種,怎麼可能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常在河邊走,怎能不濕鞋。”話說得太多,必然會得罪人,功勞太大,必然會招來忌恨。蘇秦最先不容於齊國,齊國的臣子聯合起來,誣陷他心懷惡意、圖謀不軌。他們反複對齊王進諫說:“蘇秦勸大王歸還了燕國十城,表麵上他為大王爭取名聲,其實卻是暗助燕國,削損齊國之國力。他一無本事,隻知道搬弄是非,大王若是被他蒙蔽,再加信任,他的奸計一旦得逞,齊國將陷入危難之中。”

有人將此事偷偷報知蘇秦,蘇秦卻不以為然地說:“若論說辭,自信無人是我的對手,他們是害不了我的。”

來人和蘇秦交好,此時卻分外著急道:“大人為人嫉恨,已非一日了。他們都是齊國的重臣,眼下一同發難,想來齊王也不會無動於衷。你平日和他們隻知辯論,語多無忌,自然會傷害到他們,他們這是報複大人啊。”

由於大臣們的不斷進諫,真真假假的信息終於使秦王對蘇秦產生了懷疑,對他的態度也大為轉變。蘇秦百般辯解,不見成效,於是避禍而離開,回到了燕國。

蘇秦在燕國和燕王的母親通奸,終日惶惶。他怕燕王殺他,就自請到齊國做燕王的奸細。他花言巧語又使齊王信任了他,但蘇秦的頻繁活動終被齊王和齊大夫發覺。齊王將蘇秦車裂於市。

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很多事情都被扭曲了。不考慮這個背景和實際需要,那麼就不能順應時勢,更保護不了自己。正像事物因樸實而不惹人注意一樣,俗人眼中的缺點卻成了它自存的法寶。而器具的精致讓人覬覦,你爭我奪,造成對其本身的傷害,這正是它自身炫耀的結果。由此引申開來,巧言善辯自有它的益處,不過,過於玩弄辭令也會傷害自身,於事有誤。

難怪老子在《道德經》中一再強調“大音希聲”、“大言若訥”的重要。看來,該表現時盡力表現,不該表現時來點糊塗,才得其方圓之道的精妙。

博弈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