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3)
樸實無華的器皿比精巧華麗的器皿更能得以久存。人情世故也存在同樣的道理,過分的張揚和外顯很容易讓人麻煩纏身,因為沒有人希望身邊有個令自己顯得過於卑小的“能人”。做人要注意分寸,自身的缺點需要改進,而優點也不要張揚。
棄小利獲大義,避免因小失大
春秋戰國時期的宓子賤是孔子的弟子,魯國人。宓子賤曾做單父的縣長,當時正值齊國人攻打魯國,單父是必經之地,單父的老人們向宓子賤請求說:“地裏大片的麥子就快熟了,而齊國人馬上就要攻打過來了,請你馬上下令,任憑城中百姓出城收割吧。不要管是不是他種的,隻要能夠搶收回來,替單父百姓增加些糧食,總比留在地裏,讓齊國人收去更強一些吧。”
看來很合情合理的理由,單父的父老們再三請求,宓子賤都不同意。沒多久,齊國的大軍真的攻過來了,果真將城外的麥子一掃而空。此事為魯國的大貴族季孫氏得知,他勃然大怒,就派了人去譴責宓子賤。宓子賤聽了,皺著眉頭回答道:“單父今年沒有收到麥子,明年可以再種,可是如果官府下令讓不耕種的人趁機獲得麥子,種地的百姓確實能搶收到一些麥子,但那些不曾付出勞動的人也能白白地得到好處。如果魯國百姓知道可以從外敵入侵中得到好處,那麼到了明年,就算是我們不想讓齊國人來侵略都做不到。因為一旦世風敗壞,大部分百姓都存了不勞而獲之心,就會希望齊魯交兵,並想方設法地達到這一目的,挑起兩國戰端。如果人心思亂,那還能做到國泰民安嗎?而魯國的國力明顯不如齊國,一旦開啟戰端,後果殊難預料。那些目光短淺的人,往往隻看到戰亂中暫時為他們帶來的微小利益,又怎麼知道大的災禍就在後麵啊。”
季孫氏聽了宓子賤的解釋,歎氣說道:“我為我的短見感到羞愧。”季孫氏之所以羞愧,是因為他終於明白,讓魯國搶走麥子失掉的隻是有形有限的一點糧食,而讓民眾滋生僥幸得利的心理才是無形的、長久的損失。
見小而失大,是人們很容易犯的錯誤。一時的收益是實在的、誘人的,但是時日長久,所帶來的禍患卻是無可彌補的。弱小勢力的長久生存更主要體現在如何避免風險的智慧上,而不是處處冒險。慎終追遠,不僅是考慮國家政事管理的正確思路,有識之士也同樣將其用在個人的發展和利益上。
公孫儀是魯國宰相,他十分嗜好吃魚,為了得到提拔,魯國的大小官員都爭著買魚賄賂他,公孫儀卻不接受。他的弟子問他:“你那麼愛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為什麼呢?”
公孫儀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能接受別人送的魚,因為一旦接受別人送的魚,吃人家嘴短,必然要照人家的意願去辦事,那就將違法亂紀。犯了法,就會被罷免宰相的職務。一旦丟了官,我自己就不能買魚,到那時,不管多麼想吃魚,又有誰再給我送呢?不接受別人的魚,就可以免於被罷相,雖然不能白白地吃到魚,卻能長久地自己去買魚吃。”
為人處世,不能不慎終思遠,所謂“一著走錯,全盤皆輸”,正是同樣的道理。在采取行動之前,應先看看自己是不是非行動不可,當前所要進行的策略是否會對自己的長遠利益帶來負麵影響。
博弈法則:
避免帶著僥幸的心理作出策略,把自己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放在整體目標中去衡量,盡量避免風險。在勝負皆有可能的邊緣世界裏把握好進退的分寸,一時的損失未必是壞事,一時的收益也未必是好事,以柔克剛比剛剛相克更富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