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2)
吏部尚書王永光覺得不對勁,就請韓一良指出是誰給他送銀子了,又是誰貪汙最甚。韓一良吞吞吐吐,好像不想當麵告發別人,於是皇帝準許他密奏。但過了五天,他還沒奏。崇禎帝最恨貪汙,哪肯放過這個機會,就再次召集大臣,當麵追問。韓一良就說他是舉了周應秋、閻鳴泰的例子,而這些事早就已經處理完了,口氣裏好像又暗指王永光的意思。崇禎帝再追問, 他又說聽說有人要送。崇禎帝很生氣,斥責韓一良說話前後矛盾,並對大學士劉鴻訓說:“都禦史決不是輕易就授給的!”於是罷了韓一良的官。
《莊子》中講了一種稱為“意怠”的鳥。這種鳥除了很會鼓動翅膀外,一無所長。別的鳥飛,它也跟著飛;別的鳥回巢,它也回巢;隊伍前進時它從不爭先,後退的時候也從不落後;吃東西時不搶食,也不落後。因此,它很少受到威脅,比其他鳥的壽命都長。
作為給事中,檢舉和告發別人乃是分內的事,但韓一良卻寧可被罷官,甚至頂著被治罪的風險,都不肯告發送錢給自己的人,是因為考慮到如果他告發了,他的日子比當官還要難過。槍打出頭鳥,低調做人,不出風頭,是一種明哲保身的處世智慧。
博弈法則:
為人處世,如果想尋求一條更穩妥、更安全的路時,跟著大多數人走就可以了。大多數人走的路可能不是最便捷、收益最多的路,但可能是比較安全的路。
因時而變,風口浪尖上順流而下
叔孫通,又名何,今山東滕縣人,以文學見長。秦末時,叔孫通因學問淵博,被朝廷征召到中央政府為待詔博士。
司馬遷在《史記》中給叔孫通立傳時,開頭就講了這樣一件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農民起義,官吏幾次上奏,秦二世都不當回事,召見博士、儒生時,就順便問他們怎麼看這件事。在場的三十多個博士儒生都連忙說道:“做老百姓不知道順從,哪裏有反叛的道理啊;一旦發生這樣的事,就是謀反,就是罪該萬死,理應得到王師討伐。”秦二世見這些儒生和官吏們說的話都是一樣的,而他卻覺得自己剛做了皇帝,怎麼會有反叛的事,不禁勃然大怒,朝堂上下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叔孫通見狀,趕緊說:“這些人真是睜著眼睛瞎說,現在天下平定,海內統一,兵器也都銷毀了,哪裏還有戰爭呢?上有英明天子,下有忠臣誌士,更賴國家法度維係,哪裏還有人敢造反呢?雖有一些人滋生事端,但也不過是強盜行徑,就像老鼠和野狗偷食罷了,不足掛齒!況且現在縣令們已經在搜捕了,皇上不必擔心。”這番話說到了皇帝心裏。秦二世高興地說:“嗯,這話說得好。”接著他又問諸生,有的改說“這些人確實是阿貓阿狗一樣的盜賊”,但仍有堅持說“反叛”的。二世令禦史以“說話不合時宜”為由,判那些說“反叛”的人有罪,並罷官。賜給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退朝後,諸生都諷刺叔孫通說:“先生真會阿諛奉承啊!”叔孫通說:“今天的事幾乎是羊入虎口了,你們怎麼這麼不識時務呢?”叔孫通知道秦二世的壽數已經到頭了,接著,就趕緊溜回了老家。
這時,山東已被楚占領,叔孫通投歸項梁。項梁敗死後,又跟從楚懷王。項羽殺楚懷王後,叔孫通留就順便事奉了項羽。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諸侯攻占彭城,叔孫通見勢歸順了劉邦。
第一次拜見劉邦,叔孫通峨冠博帶,十足的儒生打扮。劉邦是個農民,向來重武輕文,不喜歡甚至討厭儒生,見叔孫通這般穿戴,心裏就有點厭惡。精明的叔孫通立即明白了,再見劉邦時就換成短裝,一副劉邦家鄉人打扮的模樣。劉邦看得順眼,心中就有了幾分好感。劉邦見他很聰明,就拜他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