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1)(1 / 3)

第六章 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1)

博弈論中有這樣一個很著名的實驗: 

有人將5隻猴子放在一隻籠子裏,並在籠子中間吊上一串香蕉,隻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教訓所有的猴子,直到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動手。 

然後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裏的一隻猴子,新來的猴子不知這裏的“規矩”,竟又伸出手去拿香蕉,結果觸怒了籠子裏原來的4隻猴子,於是它們代替人執行懲罰任務,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這裏的“規矩”為止。 

試驗人員如此不斷地將最初經曆過高壓水懲戒的猴子換出來,最後籠子裏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連”,不允許其他猴子去碰香蕉,這是合理的。 

但後來人和高壓水都不再介入,而新來的猴子卻固守著“不許拿香蕉”的製度不變,這就是“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效應。

所謂的“路徑依賴”,就是人們一旦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

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道格拉斯?諾思。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製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思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製,這種機製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 

“路徑依賴”理論被總結出來之後,人們把它廣泛應用在選擇和習慣的各個方麵。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的一切選擇都會受到“路徑依賴”的可怕影響,人們過去作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人們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

上梁不正下梁歪,學會擺脫劣勢選擇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青年時期隨父親到郢都求官,結果正碰上令尹越椒作亂,父親被殺,傷心的孫叔敖就回家隱居了。後來,楚莊王在大臣虞丘子的推薦下,派人用王輦去迎接孫叔敖。楚莊王求賢若渴,拉著孫叔敖的手談了整整一天,發現他很有見地,與他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拜孫叔敖為令尹。孫叔敖治國的最大特點就是施教導民,唯實而不唯上,也就是他從下往上看問題,更注重老百姓的意願。

在孫叔敖的輔佐下,楚莊王把楚國打理得井井有條。但樹大招風,錢糧都有了,麻煩也來了。由於實力的增強,中原各強國與楚國的衝突也增加了。打仗必然需要戰車,但是楚國人喜歡坐矮車,民間牛車底座很低,不適於在戰車時用作馬車。楚莊王準備下令使全國提高車的底座,孫叔敖說:“下的命令太多,老百姓會不知所從,這樣不好。如果您想把車底座改高,我請求讓各個地方的城鎮把街巷兩頭的門檻升高。乘車的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他們不能為過門檻而頻繁下車,自然就會把車底座改高了。”

莊王聽從了他的建議,命令全國當官的人改造高車乘坐,同時提高了城鎮的所有門檻,隻有高車才能通過,原來的矮車需要人推才能通過。這樣,過了不到三個月,全國牛車底座都升高了。司馬遷對此事評論說:“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有效,遠者四麵望而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