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1)(3 / 3)

曆史上有名的“神童”甘羅以過人的機智,也曾經利用“將錯就錯”的計謀,借助一個巧妙的比喻,使秦王收回了自己荒謬的政令,幫助爺爺解除了困境,同時還起到了諷諫的目的。

甘羅是秦國下蔡人,祖父甘茂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將門出虎子”,在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

有一天,甘羅看見爺爺在後花園裏走來走去,不停地唉聲歎氣,就問爺爺是怎麼回事。原來是秦王要吃公雞下的蛋,如果三天內滿朝文武找不到,就集體受罰。

甘羅決定替祖父解難。第二天早上,甘茂沒有上朝,甘羅來到宮殿裏替爺爺拜見秦王。

秦王很不高興,問道:“你一個孩子來搗什麼亂呢?你爺爺呢?”

甘羅答:“大王,我爺爺今天來不了了。他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來了。”

秦王聽了哈哈大笑:“你這孩子怎麼胡言亂語呢!男人哪能生孩子呢?”

甘羅說:“既然大王您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雞怎麼能下蛋呢?”

秦王沉默半天,說道:“孺子之智,大於其身。公雞的蛋就不用找啦。”

甘羅從此得到呂不韋的賞識,十二歲就做了呂不韋的門客,並奉命出使趙國,使趙國攻打燕國,為秦朝獲得了十幾座城池,秦王遂拜甘羅為上卿。

任何人都難免犯錯誤, 問題在於如果別人犯了錯誤,如何讓犯錯的人意識並改正錯誤;如果是自己犯了錯誤,如何避禍趨利。錯誤已經發生了,意味著開始存在的優勢環境已經不存在,甚至轉化成了劣勢環境。這種情況下最忌諱的就是怨天尤人,而不去著手解決已經發生的新問題。將錯就錯,不是破罐子破摔的消極等待,而是積極地應對,轉化思路,在新的條件下進行新的博弈。

博弈法則:

錯誤已經發生了,意味著開始存在的優勢環境已經不存在,甚至轉化成了劣勢環境。將錯就錯,不是破罐子破摔的消極等待,而是積極地應對,轉化思路,在新的條件下布局新的博弈。

“意怠”哲學:走多數派之路以明哲保身

崇禎帝即位後,頗有振興朝政、挽救危局的意思,一舉誅滅了權閹魏忠賢,並向他一貫不信任的官員們發出了“文官不愛財”的號召。 

澄城人韓一良當時剛被授予戶科給事中,聽了皇帝的號召,頗不以為然,就寫了份上疏:“皇帝您號召‘文官不愛財’,道理當然是這樣的,卻行不通。現在哪裏不用錢呢?哪位官員不是愛錢的人呢?本來就是用錢才買到的官,怎麼能不用錢來償還呢?……薪水太少了,侍奉上司要花錢,招待客人要花錢,考核、朝覲都要花錢,這些差不多就要上千兩銀子。天上不掉錢,地上不出錢,想廉也廉不了啊!我前兩月就拒絕了出書的五百兩銀子,我交往少還如此,其餘的就不言而喻了。請皇帝嚴加懲處那些貪汙最甚的人。”

崇禎帝看了韓一良的奏折,忽略了他的抱怨,光注意到他最後支持懲治的話,非常高興,於是召見廷臣,當堂令韓一良宣讀他的奏折。讀完了,還把奏折給大臣們傳看,然後說道:“一良忠直,可任命為僉都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