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1)(2 / 3)

想推行一項製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製度的製定人要首先作出正確的表率,這樣下麵的人就自然而然順從了。如果一開始沒有人引導,人們很容易無所適從。同樣,如果一開始引導錯誤,後麵的人也自然會錯誤。

霸業初定,齊桓公閑來無事,帶著管仲散步。二人信步來到馬棚,齊桓公見一個養馬人在打掃馬棚,便關切地詢問:“馬棚裏的活很辛苦吧?這裏大小諸事你覺得哪一件最難呢?”養馬人過於緊張,一時說不上話來。管仲在一旁代他答道:“我以前也當過馬夫,我覺得編排馬棚周圍的柵欄最難。”桓公很奇怪,管仲繼續說道:“因為編柵欄時所用的木料曲直混雜。你若想讓所選用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十分重要。如果第一根樁用了彎的,接下來的你就都得用彎的,直木就用不上了。反之,第一根用了直的,接下來的必然是直木,彎的也就沒用了。”

管仲說的當然不隻是柵欄的編排,直木曲木一眼就能分辨,並沒有什麼難易之分。管仲在以木喻人:如果一開始就做了錯誤的選擇,用了奸臣,那接下來就隻能是將錯就錯,很難糾正過來。進一步,如果身居高位的人品行端正,君子就很容易接近他,否則,就會奸臣當道。

在博弈法則上,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路徑依賴”:人們一旦做了某種選擇,這種選擇會依照慣性自我加強,有一個內在的東西強化它,一直強化到它被認為是最有效率、最完美的一種選擇。也就是說,初始的選擇本身具有發展的慣性,具有自我積累的放大效應。反之,就會順勢下滑,跌入糟糕的境地。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當然不是宿命,而是一種可以擺脫的劣勢選擇。

博弈法則:

初始的選擇本身具有發展的慣性,具有自我積累的放大效應。這種機製使人們的選擇要麼進入良性的軌道加速優化,要麼順勢下滑,跌入糟糕的境地,讓人無法自拔。

將錯就錯,從劣勢環境中突圍

南宋時期,秦檜把持朝政,各地官員紛紛給秦檜送禮,甚至連給朝廷的貢品都要先送到宰相府,再送入宮中。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記載:有一天,皇後召秦檜的老婆入宮,在賜宴的時候有一道非常名貴的菜——淮青魚。

皇後很得意地介紹淮青魚,又問秦檜的太太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想都沒想,就說:“吃過,比這更大的都吃過。改天我給您進奉幾條更大的。”

王氏以為自己奉承了皇後,回到相府後,立刻告訴了秦檜。

秦檜聽了勃然大怒:“你這個蠢貨,怎麼能亂說話呢?我們家的魚比宮裏的還要大,皇上會怎麼想啊!你想為我們招來滅門之禍嗎?”王夫人聽了,嚇得不知怎麼辦才好。秦檜見事已至此,罵老婆也不頂用了,隻好自己想辦法。

第二天,秦檜叫人準備了100條醃青魚送到宮中。顯仁皇後聽說後,得意地笑道:“我就知道秦檜的夫人是鄉下來的,沒見過世麵,果真如此啊!這王氏要是有比皇宮更大的淮青魚,我倒真要相信人家說的秦檜貪汙的話了!”

青魚和淮青魚長得很相像,但個大,遍地都是。夫人說錯話了,收也收不回了,解決問題是最要緊的了。這個時候,著急申辯隻能越抹越黑,所以秦檜將錯就錯,送了便宜的醃青魚充數,挽救了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