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功到自然成,資源配置的魅力 (2)
隨後,馬援出使洛陽。剛到洛陽,劉秀就派專人來請,便裝迎接。劉秀待人真誠,與馬援一見如故。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馬援覺得劉秀是個“安民之主”,於是就辭別隗囂投靠了劉秀,並以其雄才大略,屢建奇功,成為劉秀頗為倚重的將才。
才華、能力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出人頭地的根本。但是如果才華得不到賞識,能力得不到施展就如明珠暗投。西漢鄒陽原事吳王劉濞,鄒陽見劉濞圖反朝廷,便轉投梁孝王。可惜由於同僚羊勝進讒,沒過多久,孝王就將鄒陽打入獄中。鄒陽在獄中寫信給梁考王,勸他不可輕信讒言,誤殺忠良。信中提及:“若將‘明月之珠’與‘夜光之璧’暗投於道中,則可使途人按劍警惕與左顧右盼。何以如此?乃無故而獲至寶,徒令人起疑也。便如自身一片忠心,前來效勞,反使孝王誤解一般。”孝王閱後釋之,奉為上客。“明珠暗投”從此比喻珍貴之物落入不明價值之人手中,而不獲賞識或珍愛。亦喻懷才不遇,高才居下或好人誤入歧途。
薑子牙之於周文王,諸葛亮之於劉備……古今多少賢才輔佐明主成大事,又有多少英傑明珠暗投,或懷才不遇,或誤入歧途?蒲鬆齡七十還沒有中秀才,孔子事實上一生都在尋找能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地方。他們的經曆讓我們同情,也讓我們肅然起敬。他們擁有滿腹經綸和才華,卻始終沒有降低自己選擇明主的底線。
如果把才能視為一種資源,那麼“擇明主而事”與“明珠暗投”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前者才華盡展,一生可以揚眉吐氣、大展宏圖;後者則懷才不遇,一生顛沛流離、暗淡無光。所以人們一定要慧眼識“才”,讓自己的才能“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博弈法則:
明珠明投是對自己“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一個理智正直、知人善用的上司不但會讓你人盡其才,還會幫助你成長。但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難以預料的事情,即使一時懷才不遇也沒什麼大不了。這時,更需要自愛自強的定力。隻要你堅信自己是千裏馬,終究是會博得伯樂的賞識的。
保存實力,輸掉戰役贏戰爭
千百年來,楚漢相爭一直為中國人所津津樂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項羽失敗了,“分我一杯羹”“無賴”般的劉邦反而勝利了。於是,許多人一直在探究項羽失敗的原因。項羽從起兵到失敗、喪生曆時七年,戰績輝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最後卻一戰而全軍潰敗,到底是為什麼呢?項羽最後自歎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其實,從博弈的角度來分析,項羽的兵敗並未天命,恰恰是“人為”造成的。
項羽於公元前209年與其叔項梁在江東聚集“八千子弟”造反,在隨後的反抗秦國的大戰中,顯示出無人能敵的強大戰鬥力,被各派割據武裝推為霸主。公元前206年,義軍占鹹陽滅秦,項羽將劉邦打發到偏僻的漢中,自己也離開當時天下最富庶的關中而東返彭城立都。隨後,劉邦暗度陳倉奪取了關中,接著東襲彭城。項羽即刻回兵打敗漢軍。隨後幾年,楚漢戰爭呈持久狀態。項羽屢戰屢勝,漢軍屢戰屢敗,然而項羽卻於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一敗而潰。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敗給文不知詩書、武不能陣戰的劉邦,很多人都歸咎於偶然失手或一念之差,其實這是一種十分淺薄的認識。事實上,項敗劉勝恰恰說明,在任何一場戰爭中,隻有戰略的勝利者才是最後的勝利者,是真正的勝利者。
楚漢戰爭的結局證明,項羽的策略是失敗的,他的一場場勝利慢慢消耗掉了自己的資源和優勢,使他最終一敗塗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背後,實際上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對於這一點,我們也可以通過博弈論的研究得到證實。愛克斯羅德通過數學化和計算機化的方法研究如何突破囚徒困境,他在數學上的證明無疑是令人信服的。他在計算機模擬中得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發現:總分最高的人在每次博弈中都沒有拿到最高分。輸掉戰役贏戰爭的策略,不僅在軍事上大有用武之地,在商戰中運用得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國商場的大玩家顧爾德曾在1878年投資成立了一家公司,在這之前,西聯電報公司一直獨占著這個市場的生意,顧爾德的這個公司直接威脅到西聯電報公司的利益。
麵對顧爾德的威脅,西聯公司的董事決定不惜任何代價收購顧爾德的公司,他們認為這麼一來就可以除掉這個惱人的競爭對手了。